尊敬的各位专家.说教材:《离骚》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言志的第二课,是政治抒情长诗,有浓郁的楚地风情,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通过反复吟咏,学生在体会楚辞的节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表现手法,体悟情感。说教学目标:据此,我设定教学目标为: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字词含义。认识比兴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说学情说教法:对高一的学生来讲,编者虽已选了全文兮字用法最单一的一段,但总体语言运用仍显艰深,理解难度大,因此将重难点定位为结合比兴手法读懂文本。叶圣陶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采用三读三求法,把诵读贯穿整个教学。深挖文本,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四、说教学过程周兵教授认为:“预习重于复习,没有预习就没有课堂深度。”早自习20分钟,要求学生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用批注法梳通字词,一个翻译课文,一个纠错补充。指导学生重视预习,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正课内容由以下三环节构成:(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版书课题,“离骚”“遭忧也”。《离骚》终篇曰:`已矣哉!,国亡人莫我知兮。’人莫我知,没人了解我遭遇了怎样的忧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号称高中最难懂的《离骚》,读文知人,走近离骚人,解解离骚情。用离骚的最后一句引入,简单明了。出示对应早自习预习的练习题,当堂测试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二)三读三求,认知文本:1.一读为赏读,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楚辞)课件展示未加标点的原文,听师范背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断句。既在背诵上起榜样示范作用,又帮助学生发现离骚选段在体式上的特点:1是句型结构大体相似,5言7言为主,兼有杂言。二是26句每句都有一兮字为句腰,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读起来有诗的节奏感。2.二读为齐读,二读求知:谁是离骚人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出文中的人称代词,以吾余朕,三个直接带自我意思的词。回到开篇的“莫我知也”,自然地进入探究,我是谁?由学生介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的屈原,老师适当补充,将灵均与屈原做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离骚的自传性质,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怨愤被现实阻塞,于是创造出灵均,做为自我形象的投影。3.三读为自读,三读求解,解情解物解离骚1)解情: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用“”标出直抒胸臆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句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据此分层。学生找出哀、怨、悔三大表情感的词。不禁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三种不同情感?顺势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每段运用比兴手法所比之物,探究灵均情感产生的原因。2)解物:这一版块中,我把分析字形字意做为分析内容情感的切入点,A在哀一层中作者运用了蕙茝做比,蕙是从心上长出来的一茎多花的蕙兰。上草下止,是香味使人止步的草,都比喻灵均心系民生而提出的美政理想。B在怨一层中主要用了两个事物做比。一是蛾眉,书下注解明确指出这是比喻高尚德行,但我德行如此高尚为何灵修不能体察呢?补充介绍屈原的官职,三闾大夫是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子弟教育。众女都在嫉我的蛾眉,连自己辛勤培养的人才也变质了,谣诼谓余以善淫,使灵均被放逐,令人何其痛心。二是鸷鸟。《说文》执,捕罪人也,有捕杀之意,自己如同能捕杀众鸟的执鸟,世俗远弃,党人排挤,已是与群小间你死我活的严酷政治斗争。C悔一层所比之物较多,有芰荷,芙蓉,冠,佩等,原文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初服。汪瑷《楚辞集解》“初服,未仕之初之所服者也”,用香草做成,干净而芬芳。穿上初服,隐喻自己退隐于世的思想感情,幻境中的灵均三种情感正指向三条不同的路:哀而直接提出美政理想,怨而反抗了小人的谣诼,甚至生死相搏,悔而想过归隐。对比兴意义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大意和大致情感,3)解离骚:学生自行探讨,灵均的三条路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假如有难度,教师可适度点拨,选文部分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倾吐,更暗合了后文的内容:莫叹人不知,我知你的哀,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陈辞于重华,叩帝阍之门,想提出举贤授能的美政理想,却被阍者拒之门外。我知你的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求女于宓妃,简狄,鸠鸟却无一成功。我知你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返:找灵氛占卜,巫咸指路,神游天下,从东方的苍梧飞向昆仑,将到西海时终不忍离开故国,帝高阳本与君同祖,同姓之义无可去,忠君与爱国合一,他已无路可去。灵均最终投入彭咸的怀抱。彭咸是古楚国的太阳神,他的神宫在大海,现实中的屈原也用自沉水中这一最激烈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做最后的反抗。一个不幸的失意者,一个不屈的反抗者。两种形象共存在灵均身上,是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至此,版书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朱光潜: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正是这种九死不悔,体解不变的反抗精神,让灵均,让屈原稳稳地站在了三角形的顶端。不只引发后人对他不幸的同情。更在今天仍引领我们走向难于逆料又藏有希望的未来。(三)回顾字词,当堂背诵出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四个名句,全课在朗朗背诵声中结束。为尊重个体差异,课后作业有两个,1.背诵全文,2.以“我看屈原”为题,准备三分钟演讲稿。第一题必做,第二题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