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慈母情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小节。1-3节,交代了少年时的“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4-28节,写了“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也是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累地挣钱,“我”的心为之揪紧了。29-35节,写了“我”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买书,而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青年近卫军》就是这样来的,它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包含着慈母深情,也成为“我”今后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本文是新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批文以入情”。《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品一品。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二、学情简介“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理解和积累本课“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课文语言质朴易懂,其中“失魂落魄”表达了“我”对《青年近卫军》的渴望,为下文“我”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做了铺垫。“震耳欲聋”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这是两个成语,成语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标二:能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感受母亲爱子之情。本单元课文以“情”立意,单元目标之一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琢磨,感受亲情。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朗读训练要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内心体验,“有感情朗读”,必须同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味,通过适当的语速、语调来表现情感。因此,学习过程中要以情感体验为主,通过对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特别是三个镜头的品味、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爱子之情。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本文情感丰富,在道理的感悟上,要避免空洞说教。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将内心体验外化出来,读出文章所蕴涵的情味。四、具体实施本课学习共分六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一、补充资料,了解作者1、读读作家梁晓声的简介,用一句话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板书:著有多篇小说著名作家家境贫困2、小结:今天要学习的是作家饱含深情的作品《母亲》中的节选,再读课题。说明:本课是作家梁晓声少年时代的真人真事,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作家。通过对作家的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梁晓声是从家境贫困的孩子成长为著有多篇小说的著名作家,为接下来的学习——感受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青年近卫军》的鼓舞”分不开,作了铺垫。其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使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得到培养。二、整体感知课文,找到学习线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什么事?说明: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本文情节性较强,学生能自己读懂内容。五年级学生已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已能大致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本书是怎么来的?饱含着母亲怎样的深情?”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统领学习的主要线索。三、学习16-28节,找到学习突破口。说明:学习线索有了,以什么为突破口呢?文中,当母亲得知我需要钱买书时,毫不犹豫给了“我”一元五毛钱,而26节中那个女人却让妈别给“我”钱,要“我”看妈怎么挣钱。女人的言行与母亲的态度大相径庭,显然,这是文中的一处矛盾。从教学重点难点来看,“母亲给我一元五毛钱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来之不易”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因此,抓住这一组矛盾,以26节女人的话为突破口,研读女人“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看母亲到底怎样挣钱”可以牵一发动全身。具体设计如下:1、同桌合作读好16——28节,说说从这段对话中体会到什么。板书:毫不犹豫地给钱。2、出示课文第26节: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引出问题: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妈妈到底怎样挣钱?四、学习1——3节,理解“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1、补充当时经济背景的资料。2、读读1——3节,想想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3、学习句子“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理解“失魂落魄”的意思,并读好句子。4、小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资的困乏使得精神的需求变得退而求次,因此那个女人对母亲说——“别给他!”说明:课堂教学中的资料补充必须适当、适切,应避免脱离文本,盲目补充的现象。在理解“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时,我根据现在学生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情况不了解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摘自作品《母亲》中的语段,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理解一元五毛钱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句子“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能体会当时那个女人为什么会让妈“别给他钱!”这样的资料补充正好补充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人物的情感。五、学习4—28节,了解“母亲到底怎样挣钱”。1、学习4——28节,划出文中描写母亲怎样挣钱的句子。2、出示三句句子并朗读: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3、体会“母亲怎样挣钱”1)抓住“脊背弯曲”、“头凑近”、“疲惫的眼睛”、“立刻”等词语,细细体会母亲为了生活,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艰苦劳累地挣钱。作为儿子,生平第一次看到母亲这样挣钱,心为之揪紧。2)板书:艰苦劳累地挣钱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体会人物情感。5、配乐引读4——28节,体会“母亲怎样挣钱”。这里的学习主要是抓“三个镜头”,通过学生对“三个镜头”的品、读,教师的引,使这个重点环节一气呵成。体会母亲爱子情深,儿子敬爱母亲。说明:将描写母亲怎样挣钱的三个镜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由于这3句话的表达方式极有特色,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体悟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以舒缓的音乐配合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如情”的目的。六、学习29——35节,体会“慈母情深”1、我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为什么最后却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读29、30小节。2、用上29、30小节的句子说说我当时想法。3、母亲数落了我一顿,会怎么数落?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依托,每一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干我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到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我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分别从“我”、母亲的角度进行想象说话,再次体会“慈母情深”、“母慈子孝”。(这里要把怎样训练的内容说清楚)七、总结课文,小结“这本书是怎么来的?饱含着母亲怎样的深情?”并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读作品《母亲》的愿望。说明: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学生对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这本书是怎么来的?饱含着母亲怎样的深情?”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具体设计如下:1、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共花了三元,这本书就是这样来的。2、为此,母亲又要辛苦工作好几天,但她并不后悔。说说这是怎样的深情?3、出示句子:我之揪然是为心作。什么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梁晓声作品《母亲》。说明:至此,本文的学习已经结束。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好的语文课应当成功的引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心理。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梁晓声的作品产生兴趣。所以,此时,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