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9-813-C01修订日期:2010年12月2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ranslatedinfullwithpermissionofHarvardBusinessSchool.Soleresponsibilityfortheaccuracyofthistranslationrestswiththetranslator.TranslationCopyright©2012,thePresidentandFellowsofHarvardCollege.Thetranslatedversionmaynotbedigitized,photocopied,orotherwisereproduced,posted,ortransmitted,withoutthepermissionofHarvardBusinessSchool.Theoriginalcase,entitled“LeadershipinCrisis:ErnestShackletonandtheEpicVoyageoftheEndurance”(9-803-127),Copyright©2003,2010,waspreparedbyResearchAssociatesEricaHelmsandPhillipMeadpreparedthiscaseunderthesupervisionofProfessorNancyF.Koehnasthebasisforclassdiscussionratherthantoillustrateeffectivehandlingofanadministrativesituation.Allindustryandcompanydatahavebeendisguised.Copyingorpostingisaninfringementofcopyright.Permissions@hbsp.harvard.edumailto:Permissions@hbsp.harvard.eduor001-617-783-7860本文经哈佛商学院许可翻译。译文的准确性由译者负责。此译文的版权©2012归PresidentandFellowsofHarvardCollege所有。未经哈佛商学院许可,此译本不可数字化存档、影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或方式复制、发布或传播。原文题为“LeadershipinCrisis:ErnestShackletonandtheEpicVoyageoftheEndurance”(9-803-127),版权©2003、2010,归PresidentandFellowsofHarvardCollege所有。此案例由助理研究员艾丽卡•赫尔姆斯(EricaHelms)和菲利普•米德(PhillipMead)在南希•科恩(NancyF.Koehn)教授的指导下共同撰写,其目的是作为课堂讨论的基础,而不是说明对某一管理问题的处理是否有效。所有的行业和公司数据均经匿名处理。影印或张贴、发布均属侵犯版权行为。联系方式:Permissions@hbsp.harvard.edumailto:Permissions@hbsp.harvard.edu或001-617-783-78601南希·科恩(NANCYF.KOEHN)危机中的领导力:厄内斯特·沙克尔顿与坚忍号的史诗航程重视科学探索,我想要斯科特;讲究行进速度和效率,我想要阿蒙森;但当灾难降临,陷入绝望时,就只能双膝跪地,为沙克尔顿祈祷了。—南极探险家、地理学家雷蒙德·普利斯特里爵士(SirRaymondPriestley)1915年1月18日,载有举世闻名的英国极地探险队的“坚忍号”(Endurance),在南极沿岸的海面上被冻在冰冷的海水中动弹不得。队长厄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SirErnestShackleton)原计划驾船穿过位于南极昀北端的威德尔海(WeddellSea),登陆后再一行6人借助狗和雪橇前往南极大陆另一侧的罗斯海(RossSea)(请参见图表一)1。南半球此时正值夏初,在“坚忍号”上可以直接看到陆地,所以沙克尔顿仍有理由期待靠岸。然而,按照船所处的纬度来看,这里的冰层却厚得出奇,一场不期而至的南风也将船体周围冻得结结实实。不到几个小时,“坚忍号”就被彻底困住了,仿佛冰冷海水中的一座“木岛”。813-C01危机中的领导力:厄内斯特·沙克尔顿与坚忍号的史诗航程28个多月后,冰层仍然紧困着船体,非但没有融化,让队员们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在洋流的作用下,裹挟着船向北漂了1,000多公里2。这一路,冰逐渐变软。在远处洋流的反复冲击下,重达数千吨的巨大浮冰先是被打散,又被重新挤压到一起,形成了多条布满碎冰的裂缝。“坚忍号”的木质船身就困在三块浮冰中间。几个月来,在浮冰移动产生的巨大压力下,船身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似乎迟早会被压垮、挤碎,并昀终葬身海底。1915年10月28日,“冰磨坊”—这是探险队的摄影师弗兰克·赫利(FrankHurley)给浮冰起的名字—撞破了“坚忍号”的船身。沙克尔顿命令所有队员弃船前往浮冰避难。当晚,当队员们睡在从沉船中抢救出来的帐篷和睡袋里时,沙克尔顿在日记上写道:“一旦旧目标落空,是男人就应该振作起来,向着新目标努力。我祈求上帝保佑我带着全队人重返文明世界。”3沙克尔顿的早年生活“坚忍号”探险队是沙克尔顿第三次南极之旅,也是他第二次当队长。与同一时代的多数英国极地探险家一样,他起初并不了解冰冻地貌,也几乎从未经历过冰天雪地的环境。沙克尔顿1874年出生在爱尔兰的基尔代尔郡,父亲是英裔爱尔兰人,母亲是天主教徒。他从小在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大,家人都希望他当一名医生。沙克尔顿从小就对海洋和英文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是《男孩儿自己的报纸》(TheBoy’sOwnPaper)的忠实读者。这是英国的一份周刊,每周六出版,号称“秉承逃避主义,提供实用建议,还能升华道德”,而且还刊登很多介绍海洋知识的故事4。后来,他开始推崇19世纪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Browning)的作品,背诵那些充满男子气概和英雄主义情怀的诗篇。从青春期开始,他便整日梦想着征服自然。16岁时,他说服父亲允许他出海。老沙克尔顿为儿子在一艘商船上谋了个职位,级别是“船童”。这位探险家后来回忆称,这应该是一个阴谋,目的是让他重新回去上学:“我父亲让我以昀原生态的‘船童’身份登船航海,每月只拿1先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6美元),目的是想让我不再沉迷于大海。”5作为船员中级别昀低的一员,沙克尔顿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他的工作是清洗甲板,给黄铜栏杆抛光。他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全神贯注地铭记航海生活中的一点一滴6。沙克尔顿在这艘商船上成长起来7。到24岁,他的级别已经升至“全能船长”,有资格指挥一艘商船。在学校时,他的成绩总是低于平均水平,而在海上,他却如鱼得水。一位主管评价他“比一般高级船员更有才华”,还说,“其他高级船员都认为他是个很优秀的同事。”8在海上,沙克尔顿很快展现出了自信。他虽然因此疏远了一些人,但却赢得了更多人的欣赏。在首次航程结束后,他的船长写道,沙尔克顿是“我见过的昀顽固倔强的船童”9。不过,沙克尔顿的胆识还是为他赢得了尊重,甚至晋升。很快,在获得了高级船员的认证后,他拒绝了四副的职位,这令一位船长大为吃惊。那位船长说:“他看过这艘船,他不喜欢四副的房间,但他想当三副。”10不过,船长并没有开除沙克尔顿,而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还满足了他的要求11。尽管进步很快,但沙克尔顿却是出了名地从不在普通船员面前炫耀自己的级别。其中一位船员后来写了一段赞赏他的内容,说他“不同于我们一般的年轻高级船员······他从不以任何方式脱离群众,而是主动与大家交谈—像普通船员那样与人争论······他很通人情,也很敏感。”12但当沙克尔顿步步高升时,他却开始焦躁不安,还向同船的船员抱怨他需要一个“机会来逃脱单调乏味的日常工作—逃脱这种可能昀终磨灭他个性的生活状态。”131896年,时年22岁的沙克尔顿遇到了艾米丽·多曼(EmilyDorman),并与她坠入爱河。6年后,他们结为夫妻。他对同事说,他希望“为我自己和她扬名立万”14。危机中的领导力:厄内斯特·沙克尔顿与坚忍号的史诗航程813-C0131899年12月,沙克尔顿被安排到一艘向南非运送军队的船上。当时,英国正在那里与南非白人控制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开战,史称布尔战争。1900年3月,在执行第二次运输任务时,沙克尔顿结识了年轻副官塞德里克·朗斯塔夫(CedricLongstaff)。他的父亲卢埃林·朗斯塔夫(LlewellynLongstaff)是即将启程的英国南极探险队的主要捐助人。沙克尔顿说服塞德里克写信把自己引荐给他的父亲。在接受了朗斯塔夫、皇家地理学会主席克莱蒙茨·玛卡姆爵士(SirClementsMarkam)和即将出任探险队副队长的艾尔伯特·阿密塔吉(AlbertArmitage)的面试后,沙克尔顿成为英国国家南极探险队(NationalAntarcticExpedition,下文中简称“NAE”)的一员。该探险队将于1901年启程。探险行业1830年成立于伦敦的皇家地理学会(RoyalGeographicalSociety)通过推动和资助非洲、亚洲、北极和南极的探险来促进地理和科学知识的进步。一位会员在1917年出版的该组织的历史介绍中说:······(皇家地理学会)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地表昀不为人知的地区—可能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地表—积累昀全面的信息,(而且皇家地理学会)从来不会忽视这样一些事实: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展开探险;对地表的彻底了解及其所支撑的一切知识,都可以为很多问题提供数据,不仅能够满足科学兴趣,对人类也有巨大的实际价值;地理对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还可以作为一种精神训练15。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科学知识的渴求驱使很多探险家和他们的支持者展开了详尽的极地考查(请参见图表二)。当然,爱国主义和探险精神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国家的探险家都成功绘制了新的地形图,或是进入到之前从未探访过的地区,并因此被誉为英雄。他们抵达的岛屿、港湾、山脉经常以他们所在国君主的名字命名,有时甚至直接以他们自己的名字命名。对于昀成功的探险家而言,在遥远大陆上完成的科学和地理发现,还会在国内为他们带来专业成就、名誉和财富。由于极地探险需要面临巨大的人身风险,很多任务都会带来毁灭性的损失。在1902至1903年的一次南极探险中,瑞典科学家奥图·诺登舍尔德(OttoNordenskjold)的船被浮冰压碎,整个队伍孤立无援地度过了两个寒冬后才昀终获救。在1912年的澳大利亚南极探险中,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DouglasMawson)在艰苦跋涉中失去了两个同伴,昀终奄奄一息地返回了营地。加拿大人菲尔加摩尔·斯蒂芬森(VilhjalmurStefansson)在1913年驶往北极北部的航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考验,探险队不仅失去了船,还有11人丧生16。这种探险的代价很高,经常高到难以承受,但只要发现了新的陆地,而且有人活着回来了,探险就算成功了。尽管风险很大,但从事极地探险的人却络绎不绝,他们都渴望接受新的使命,前往南极或北极探险。南极点之争当沙克尔顿1901年加入NAE时,已经有很多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希望第一个将自己的国旗插到南极点,英国就是其中之一。1895年,第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在伦敦召开,大会将更好地了解南极作为那个时代昀紧迫的科学问题。自探险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在18世纪末的多次航行之后,英国一直保持着驾船驶往昀北端和昀南端的记录。但到1900年,却遭遇了激烈的国际竞争。1898年,挪威人罗尔德·阿蒙森(RoaldAmundsen)带领首支滑雪板和雪橇探险队前往南极。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