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本第26页、27页、28页。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下册已学过,这里着重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三、说教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四、说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五、说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景。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挂图七、说教学课程(一)旧知铺垫:出示西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西瓜地)你们想不想去西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西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1、竖式计算:78+14=72-28=指名板书2、口算:4+8+5=17-8-4=【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西瓜地里去看看吧1、出示摘西瓜情境图(1)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师:从画面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西瓜,第三组摘了23个西瓜。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师:要想求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应该怎么样列式?(2)列式计算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28+34+23=(3)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4)指名学生板书:2862+34+236285(5)师:为了写法简便,我们可以采用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这样既不容易出错,又简单美观。师:摘完西瓜我们下一步就该运西瓜了。【设计意图:本节课安排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连加连减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已出现过,所以把重点应放在怎样列式计算和合理计算。讨论列竖式的方法,强调了基础性,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表达的平台。】2、出示运西瓜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1)师:从画面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数学信息?生: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第一车运走了40个,第二车运走了26个。师: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列出算式:85-40-26=师:你们能用刚才这种连写的竖式计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2)学生尝试计算。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生:我们可以先求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求出还剩多少个西瓜。生:85-40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设计意图:学习连减时,就是把连加的例题改变了一下,因为学生已有基础,不会感到很困难,充分让学生讨论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3)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计算连加连减题时,计算方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三)巩固练习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几道练习题。1、做一做:54+20+16=7+59+20=90-58-24=72-6-40=2、小动物接力:53+19—()+18—()-7—()-39—()3、篮球43元,乒乓球拍24元,羽毛球拍28元。体育老师买这三样物品,一共要花多少钱?4、海港原来有78艘船,上午驶出23艘,下午又驶出36艘。海港还有多少艘船?【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通过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帮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巩固了本节课的连加连减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八、板书设计一共摘了多少个?还剩几个?28+34+23=85-40-26=【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观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九、设计感想本节课先从摘西瓜这一生活场景入手,引入新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让学生充分讨论算法,比较算法。练习设计层层深入,反馈所学,最终回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整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