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在给学生上单跳双落课,这课我采用设计情景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小马过河”在情境中学生模仿各种跳跃动作,在活动中老师在向学生渗透单跳双落的动作。这下,所有的孩子都激动起来了,四组开始了愉快的跳跃活动。我穿梭于孩子中间,及时地纠正动作,并不时地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当时我的想法是想通过他们的自由练习来了解一下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及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结果,欣喜的发现,最调皮的学生也练的认真了,最不好动的女孩子也练的满头大汗。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他们还余兴未尽,争着问什么时候再玩、再教新动作……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从这次教学中我真的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设计教学法,不设上下限,力争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发挥的天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需要的帮助不同。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总之,无论体育场地大小,学生情况怎样,作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新课程目标一定要吃透,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重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想出更多的办法,使我们的新课程目标在体育小场地上顺利完成。随笔2:二期课改体育的改革有很多地方,我觉得在上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学生非常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这里当然主要是我们以前安排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裁缝与模特的关系,教师作为“裁缝”要考虑到“面料、款式、裁剪、缝纫”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模特(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示自我。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任何一项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为学生“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裁制:“定身度做”。其二,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其三,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必须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随笔3:在开展游戏教学时,要以生活情境展开教学,促进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那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那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名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它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1、不出圈,不破网;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随笔4: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小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学习Word就要学生自己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打印贺年片等。比如在学习“把表格修饰得更漂亮”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修饰表格的方法,学会了设置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颜色、底纹及对齐方式。对整个课程表进行修饰,通过全体参评,评出了全班修饰得最漂亮的课程表。完成了我们预定的任务。请下课后思考一个问题:在修饰表格的过程中是不是用的字体越多,用的颜色越多,修饰的表格就越漂亮?“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公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随笔5:上《认识画图》有感这节课在准备的时候我设计的是,前三个环节——画圆、画方和画圆角方都让学生先把鼠标移到工具上,看一看,这个工具叫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出这些图形。我认为这已经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图形。但这还做的不够。第2次试教时改成,直接请学生在工具盒中找到可以画出圆的工具。感觉学生的积极性略有提高。必须承认的是前一种教学方式虽然稍有主动性,但仍带有教师指引的痕迹,机械性也比较明显。然而机械性更明显的地方出现在画正圆和正方上。我第一次试教时是在学生画完了三种图形后,请学生画一个非常圆非常圆的圆,在学生画完以后,通过比较,指出,他们虽然能画出比较圆的圆,但是所花费的时间是非常多的,老师有办法让他们只用5秒就能画一个最圆的正圆,通过这个来激发学生。但后来我想,在三种基本图形的操练完毕后,出现正圆,虽然为最后的拓展——画汽车打下伏笔,但突然出现在这里,总感觉有点生硬,有点套的感觉。在第2次试教时,我无意漏掉了这个环节,等再要补上时,发现,已经讲到画汽车了。当时,我是这样圆场的。我发现很多学生画出来的轮子都是椭圆形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这样轮子的汽车开出去不是要翻掉的吗?学生们都笑了,于是,我就开始教他们如何画出一只很圆很圆的正圆。通过这个偶然的情况,我获益非浅。原来把正圆这个环节放在后面上只有自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自己能发现最好,如果不能,教师稍微点拨一下,马上能引起他们的注意,问题有了,解决问题就成了他们上课的动力。这节课上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的手还是放的不够开,很多地方就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长尝试,去失败,有的地方,明明他们不会做错的,还要故意给他们找点麻烦,让他们错一错。一堂一帆风顺的课只能说明学生本身素质太好了。我们对学生手放开的本意,我想也就是让他们错,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学习正确和方便的东西。随笔6:《选定和移动》教后感这节课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从课上的效果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效用,学生很快就被引入了上课的中。然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操作的过程,已达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义块的方法,理解块操作。”我用3个练习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定义文字快的方法,移动文字块的方法。这3个练习分别在一个文件中练习定义字、词、句、段,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定义文字块的方法。因为定义文字块是电脑文字处理最基础的操作也是最重要的。但从效果来看不明显,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在骨干教师的分析下找到原因:课堂媒体有它的可观性,应该让在座所有的学生都看得见,所以课前准备工作还需要充分些,媒体上的字再打大些。要点部分如:“选取文字块”“移动文字块”是否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老师按要求所示再亲自操作示范一遍,起到一个示范性作用,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力量,让同学们互相督促指导,因此下面学生是否都已掌握就难以确保,尤其对个别学生的辅导没有体现出来。就是还要注意计算机上课中,还要强化学生语言规范。老师们指出了我这么多的不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缺点,同时也希望各位骨干教师多听我的课,让我能更快的进步。随笔7:教学中的每个“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安排练习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随笔8:“今天你Google了吗?”听起来像一句广告语。实际上,Google还需要做广告吗?它已经热门得快变成一个动词了,当我在上学生上网浏览一课时,对学生说:“向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用的搜索引擎,它是——”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说:“G-o-o-g-l-e!”看到Google如此深入人心,我想,这下不用为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操心了,学会了使用Google,搜集起信息来还不是易如反掌?于是我布置了一道题目:“请大家查询一下上海始发至西安的,时间比较合适的一趟火车,并告诉老师两地之间的大致行车距离。看谁查得又快又准确。”题目布置后,我和学生一起开始搜索,3分钟之后,我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这时我看到学生们还在手忙脚乱地搜索呢。当我宣布我已经搜索成功之后,学生们都很惊异地望着我,明显露出怀疑的神色。十分钟后,我宣布停止搜索。此时,已经有学生找到了相关站点,但没能把所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大多数同学则还在一大堆页面中苦苦寻觅,并纷纷反应相关内容太多了,一页一页的浏览过来要花好长时间。“事实上,正因为Google搜集的网页数量巨大,掌握更多的搜索技巧对于我们进行快速有效的搜索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我们的搜索活动就会变成‘网海捞针’,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老师是怎样搜索的呢?”我向学生演示了我的搜索过程。一、在关键词栏中输入“上海西安车次行车时间”,每个词语间用空格分隔开来,一共查询到197项结果,第一项就是所需的,很容易地就可以找到终点站为“西安”的记录,上面清楚地列出了途经站、起始时间和行车时间。二、再次在关键词栏中输入“上海西安距离”,这次在第二项中就找到了上海到西安的列车距离是“1509公里”。在学生实际观察了我的搜索过程后,我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搜索时的思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使用这样一些词语的组合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我请学生打开Google站点,特别向他们介绍了平时被很多学生视而不见的“高级搜索”和“Google大全”。当打开“高级搜索”的页面后,我听到许多学生发出惊叹,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自从这节课后,我再也没有为学生充当过“Google二号”,而学生也能够从搜索中越来越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随笔9: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