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老师国培学习心得体会我参加“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的培训,辛苦、兴奋而又期待。指导老师班为我们介绍了一位位有着各种优秀头衔的专家时,我认识到自己有幸加入了一个专业、规范、有着先进理念的培训队伍。这十天的的培训必将改变我语文教育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听了老师的专题讲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有做到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薄名利,远物欲,乐在其中。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观摩到刘老的示范课。不止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快乐的十八种技巧”,“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策略”,更为我们上了一堂幽默的、新颖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纸随心飞”,当学生的精彩文章在课堂上呈现时,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原来“头疼”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上!睿智的老师,让我们见识到了来自中国顶级中学(清大附中)语文教师的风采:在质疑中辩词义,在思索中排语序,在快乐中练铺叙,在分析中写题记!在这堂示范课中,我们初步认识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理念:真实、自由、个性;学习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方法:举三反一、“咬文嚼字”,美读吟诵,化意为字,真实自由,重文写白。极具亲和力的美女老师王君(人大附中),为我们上了《我的叔叔于勒》,并做了《丑小鸭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到:我们整天都抱着教参,瞄着中考去教学,毫无新意。其实,语文教学可以是王君老师这样: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新颖又严谨的青春语文。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新颖又严谨的,是充满人文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理想的。是啊,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当然,还要感谢几位老师:杨勇老师,孟川老师,邓春琴老师等等。你们真的辛苦了,想余下的几天学习会更加的精彩!我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学什么、怎样教学,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没有精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谈不上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没有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反思,就认识不到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也就不可能理性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包括:老师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状况—确定教学指向—分析教学环境—确定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媒体—分析假定过程—确定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步骤.。对课堂教学设计方法的研究,离不开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的分析。一.教师因素。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教师承担着教学设计、设施、反思评价等多重任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教师对上述自身特征的自省评价,无一不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且也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老师要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加工、教学环节和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多方面为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要有“学生自主活动优先,老师点拨在后”的意识,尽量做到(学思议评结优先)思优先。面对认知材料和实际问题,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再针对学习重点和研究主题提问。学优先。老师用适当的教学媒体把课内或课外的认知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先看,而不是由老师先讲。议优先。对于学生或老师提出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老师暂不要剖析,要先让学生就近议论、互相启发、发现特点、差异、规律、成因并进行归纳和解答,不足之处再由老师补充完整。评优先。对于学生的解答,老师先让学生发表评论,然后再进行终评。在教学评议中,老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互学的地位,态度和蔼,以理服人,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前提下纠正、补充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提倡“无批评教学”结优先。在课堂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总结时,老师要先让学生总结知识要点及其相互关联,谈主要收获。必要时老师再进行精要阐述。老师要把对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时所表现出来态度和能力作为总结的重点内容。二.教材因素(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历史教材既包括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其它历史课外补充材料,是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影响历史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教科书除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还要有比较清晰的历史教学模式,方法的线索。当然,历史老师不能完全被教科书牵着走,应该通过教材分析,加工改造为可供学生自学、探究的认知材料(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至少不是全部的教材内容。所以要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三.学生因素学生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影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如:学生喜欢哪种方式的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宜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是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学生的已知还是未知)?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是确定学习方式的依据。老师要考虑学生喜欢哪种学习方式)?四.技术因素现代地理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地理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好技术的优势作用,同时,也要防止对技术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技术使地理认知对象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多视角观察、多层次理解地理问题,使老师的教学思想得到较好的实现,加强认知对象的形象化,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降低了学生活动的质量;重学习形式,轻学习效果;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其他手段的使用。愁》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四大模块,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而教学难点为体会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和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乡愁”的主题主要是靠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表现的。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诵读感知法、讨论归纳法、诗文联想法合作探究法1、创设情景导入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2、诵读感知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3、讨论、归纳法。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4、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5、诗文联想法:通过联想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三、说学法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2、小组合作学习法:设置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握意象等学习要点。3、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找出古诗中乡愁的句子结合本课的学习,理解原本无形的“乡愁”到“有形”的乡愁,领会诗中的诗意美。四、说教学过程我采用“走进乡愁—倾听乡愁—美读乡愁——品味乡愁——感悟乡愁”六个模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进乡愁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所采用的鉴赏方法是听读—诵读—品味—迁移第一个环节:倾听乡愁1、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读细地聆听。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注意听朗诵的技巧。第二个环节:美读乡愁,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第三个环节:品味乡愁《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具体可感受的东西来表达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第四个环节:拓展迁移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仿写: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树乡愁是(乡愁是故乡那棵苍老的树,无论走到哪,它都在我记忆深处永远长青。)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四)布置作业: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