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模式制胜“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观察2010年03月18日11:11青岛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T|T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和贯穿全年的核心任务。要按照“痛下决心、狠下功夫、打好硬仗”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力求在优化需求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上实现更大突破,在加快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专栏,围绕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善民生质量等方面展开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我自己希望能打造一个模式,让创新的基因融入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给员工创造一个平台,每个人都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从2009年8月开始,美国老牌企业通用电气公司(GE)开始依托海尔市场网络销售其家电产品,而另一家美国老牌跨国企业今年也将如法炮制,将自己的主导电子产品引入海尔庞大的市场渠道。依靠自己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上驰骋了上百年的通用电气,为何要“靠拢”海尔?海尔依靠什么让通用电气青睐有加?表面上,是海尔的销售渠道打动了通用,但归根究底,对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的认可才是双方合作的真正基石。借“道”海尔的通用,嫁接的不是海尔的销售渠道之道,而是海尔的商业模式之道,是海尔用一以贯之和自我批判的勇气去创立并且日益成熟的商业模式。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欧美跨国企业商业模式与崛起的中国跨国企业商业模式,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的成功对话。从24年前踏上塑造中国家电王国的道路,到1998年开始实施流程再造,直至今天在全球市场上从不停歇的创新,张瑞敏和海尔用自己不懈地探索,实践着中国企业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改变中国制造的命运,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商业模式,一个能带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商业模式,一个让中国企业能够“基业常青”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海尔制造”的所有精髓,不仅是制造让全球用户信赖的产品,而且是“制造”一个永远为客户而创新、永远让用户满意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海尔创新的所有贡献,不仅是一个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而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商业模式,而这个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意味着海尔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借用著名社会学和管理学家、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马歇尔先生的一句话:海尔这种模式创新,是对传统管理的颠覆。“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中,“人”是员工,“单”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合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双赢”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员工和企业的价值得以实现。怎样的“人单合一”从“正三角形”到“倒三角形”这是一个“模式时代”,而不是“产品时代”。只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才能突破产品本身的局限,让制造走向无限。张瑞敏深谙这一商业命题的内涵。追寻海尔20余年的商业轨迹,我们总能够轻易发现模式创新的显著烙印。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直到今天,海尔所有模式创新的全新集成。与此相伴随的,是海尔不断生长的商业素质,是那些堪称辉煌的业绩。2009年,在海尔的业务成长表中,有一组意味深长的数字:利润增长55%,是销售收入增幅的10倍——这相当于以最小的支出获得了最大的效益。这一巨大增幅的动力,就来自海尔不断创新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海尔独一无二的“模式动力”。“人单合一”为什么会蕴藏如此惊人的能量?海尔又是怎样实现“人单合一”的?当我们与当下企业普遍的生存状态遭遇,也许更容易获得答案——在迅速变幻的市场面前,企业如何能够超前感知市场的变化,无缝隙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创造用户需求;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跨国企业,怎样确保组织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够始终锁定“为客户而创新”这一价值目标?“人单合一”就是海尔求解这一命题的独特方式。“人单合一”的内涵,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在张瑞敏的商业哲学中,企业员工永远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这些人(员工)首先必须是有第一竞争力的——企业为每个员工打造能够发挥价值创造主动性的平台机制;其次,市场目标必须是有第一竞争力的——这个目标并非来自上级指令,而是来自员工职责之下自主地寻求与创造。如何让员工发挥出创造客户价值的主动性?海尔通过对组织的创新和改变来实现。在一般企业里,组织结构是“正三角形”的:企业领导在最上层,然后是各层级组织,最后才是员工;而海尔将这种组织结构颠覆为“倒三角形”:一线经理在“倒三角形”组织的最上面直接面对顾客;管理者则从“正三角形”的顶端颠覆到了“倒三角形”的底部,从发号施令者变为资源提供者。这种“倒三角形”组织的内涵,就是员工从过去被动地听领导的指挥、完成领导确定的目标,变成和领导一起听用户的指挥、创造用户需求,共同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市场目标。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下指标,而是按照经营体中一线员工的需求,去帮助整合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也不再是考核员工的指标和效益,而是考核创造了多少自主经营体,为多少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CEO提供平台——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海尔希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这种“倒三角形”组织的价值,就是承担着直面客户职责的员工,以客户的需求为直接指令,无须去层层汇报而使决策延迟,能够迅速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实现信息化时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最终目标:速度!这种“倒三角形”组织结构的形态,就是由“直线职能式管理”变为“矩阵式管理”:原先的职能部门被重新解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财务等所有人员成为一个新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独立核算,完全承担市场目标责任,从而也能因为责任目标的完成而获得应有的效益。也就是说,以组织变革为基础,海尔创立了“自主经营体”。海尔将其描述为“自组织”。这种“自组织”不但能够迅速感知外界变化,发现和创造客户需求,而且能够不断修复价值目标,使其不偏离“客户需求”的最终目标。而“自组织”的价值,由于来自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来自创造了多少客户,从而也确保了“自组织”自始至终追寻“客户至上”的价值目标。张瑞敏将这些“自主经营体”比喻为珍珠,而所有的珍珠串联,最终会形成一个珍珠项链;这个项链,会最终架构起海尔庞大的商业帝国,让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体。在2010年CES展会上,海尔第一个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无尾电视”。这是一台省略了视频线、音频线、信号线、甚至电源线的真正意义上的“无线电视”。而这款即将上市的创新产品,从感知客户需求、确定市场目标,到研发方向确立乃至整合世界最先进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都来自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款产品的出现,并非来自自上而下的决策,而是来自自主经营体的直接市场创造。日本《技术在线》的记者在题为《无线电视,海尔率先展示带来的启示》中,以“最感震惊”来描述海尔产品创新的速度。这种“震惊”的背景就是日韩企业早已进入对这一产品的研发阶段,而以最快速度推出产品、创造客户需求的,却是海尔。而海尔之所以实现了“率先”,就在于“人单合一”,就在于“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充满市场活力的“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怎样“双赢”颠覆传统企业管理的“三张表”“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双赢”。“人单合一”是必需的前提,“双赢”是必然的结果。海尔庞大的商业体系,或者看似复杂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有一个出发点:客户价值主张。谁来发现和创造客户的价值主张?企业员工。而成千上万的客户永远有千变万化的价值主张——张瑞敏将其称为市场营销的“碎片化”、需求的“个性化”。这种“碎片化”就需要员工与客户需求实现“一对一”,真正去了解客户,从而个性化地创造用户潜在的需求。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价值双赢闭环”: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自身更大价值的体现,来自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表述很容易理解,但真正实现“双赢”的价值程序却要复杂得多。一般的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而在海尔的商业模式转型中,这三张表在实践层面上逐步变革为自主经营体的三张表:损益表、日清表、人单酬表。海尔的“损益表”与一般企业的“损益表”有着本质的不同。一般企业的损益表就是展示一个企业总体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关系;而海尔的损益表则是全新的“创造”,它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及时发现、随时调整人单合一状态下,每一个“自主经营体”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在这张全新的损益表中:“益”(收益),就是自主经营体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获得的收入;用普通财务报表的收入减去“益”,剩下的就是“损”,经营者眼中的“损”。出现“损”,这就意味着工作中存在问题,存在差距,而有差距就必须“关闭”。如何关闭?海尔依靠的是创新,通过创新去消弭这些差距。管理者要从关闭差距出发,去更多地创造自主经营体,从流程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上帮助员工从“非赢”到“赢”。而由于管理者能够通过这张表及时地发现各流程(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供应链)等各环节“非赢”的因素,所以能够及时地、主动地通过创新让员工实现“赢”。把这些创新的工作形成每天的预算,每天进行日清,于是有了第二张表:日清表。所以,“日清表”成为关闭差距的切入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还是怎样把每个人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需要靠机制保障。于是又有了第三张表:人单酬表。只要自主经营体、每个员工创造了订单价值,就会获得自己应有的薪酬。第一张表清楚地表明了创造用户价值的正确方向,第二张表精确到了任务完成的流程时效,而第三张表就是员工和自主经营体自我经营的最终结果。这三张表构成了海尔员工价值创造的流程保障体系。这三张表也清楚地表明了“人单合一双赢”的路径:每个自主经营体在可靠的成本预算和市场预算前提下,及时地即时地创造和完成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然后获得自我价值。而“双赢”的路径一旦确定,每个自主经营体就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能真正完成“双赢”的目标:端到端——起点是用户的不满意,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同一目标——所有的资源都能在一个目标下实现整合,所有的部门都能在一个目标下协同运作而不是推诿;倒逼体系——按照目标倒逼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流程,每一个人都挑战自我、完成目标。2009年,海尔冰箱农村自主经营体比上一年增长达50%以上,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的最好例证。郝美霞是农村经营体这个“倒三角形”组织的“尖儿”,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确定有竞争力的农村市场的战略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去合理地整合资源。在新一轮家电下乡中,海尔冰箱中标了50多个型号,是之前的三倍多。而为了给客户送去最满意的产品方案,这个农村经营体提前一年就深入四川、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调研,发现农村用户最关注的是产品能否节能。为此,企划部和开发部立即将研发出的节能模块用到新品冰箱中,而用户也由此享受到了海尔四天只用一度电的节能冰箱,从而也实现了“端到端”。而如何让这一庞大的产品群在第一时间到达用户?供应链提前三个月就对订单进行预算,并倒排周期安排生产,保证了及时供货。其间,来自人力、财务等各流程环节也按照自主经营体的要求,迅速协调资源,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而由于创造的订单具备真正的竞争力,市场反映优秀,经营体中的员工也由此获得更大的效益增长。这其中,整体流程面向客户需求的提前预算,保证了目标的完成。在没有组建倒三角组织结构的自主经营体前,郝美霞会追着问市场营销人员:“你为什么没有完成农村市场的计划?”她曾形容:“那时我每天清指标,扯着脖子喊,很累还没效果。”现在,郝美霞问市场营销人员的话变成了:“完成这项关键任务你还需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领导成了资源提供者,从而保证了经营体客户目标的迅速完成。为什么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互联网时代海尔的根本性转折“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立和转型,伴随着海尔企业的全面转型。或者说,海尔企业的全面转型,推动着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全新创立。这也是迄今为止,海尔流程再造的全部内涵。正是这两个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