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解诗题、知作者、晓字义、明诗意、悟诗情、拓视野。)(二)导入: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每一首诗都像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乐府诗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齐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生:十五岁就参军/当兵了。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一)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2/4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二)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说说你读完诗歌的感受,你会用哪个字或者词语来形容?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齐读。(三)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四)诗歌预习了,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和大家分享一下。(五)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不要忘记结合插图。(生自己说一说)评价: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一)千古美诗,须得悟出诗情。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怎样的一生?(二)在这长长的65年里,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三)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学生汇报。1.听到什么——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读一读。2.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指一名生与教师一起:读(配乐)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3/4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回答老人少年时,家中的情景。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引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这是何等的凄凉呀!3.做什么——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指名读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4.小结,想象——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他会想什么?(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有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能将那凝聚着65年的艰辛、思念、期盼,沙场风尘、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画面中的老人的眼中,你看到了什么?(绝望、茫然、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5.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正是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背景音乐响起。)4/46.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八十始得归。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7.和同桌背一背。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一)掩卷沉思,内心感慨颇多啊。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二)师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因此,渴望和平,古今中外,是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作业布置】课后把本首诗改写成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归——喜——满怀希望家破人亡——悲——希望破灭潸然泪下——彻底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