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张爱玲·CUGBHELLOQH封锁·张爱玲·1.这是一个封锁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概而言之,《封锁》写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遭遇到封锁时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封锁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男人(吕宗桢)是三十来岁的会计师,已婚,有女儿;女人(吴翠远)是二十五岁的大学教员,家人哄着她找金龟婿。2.压抑的环境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这是小说的第一段。第一段采用了复迭的修辞手法,在暗示生活的重复、乏味和枯燥。但面对这样的生活状态,人们的态度却是毫无思索全盘接受,所以张爱玲才写道“开电车的人开电车”、“然而他不发疯”,幽默的文字游戏背后是对日常生活的嘲讽,好似开电车的人应该不开电车,他应该干点别的,他应该去发疯,他理应对日复一日的生活发疯。但是,他没有,他依旧安分地开电车。这里,张爱玲其实在质问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可是当前的生活?”。所以后面的所有都是在逼迫读者去思考生活本身。封锁·张爱玲·3.欲望驱使了这场虚无的爱情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翠远的缺乏是“坦白”的缺乏。她“像一教会派的少奶奶”,“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驰的,没有轮廊”,“很有讣闻的风味”。真实的生命对于她就像从希伯莱文到上海话那么遥远,她的欲望就是要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听到“红嘴唇斩卖淫妇……大世界……下等舞场与酒吧间”的充满肉欲的真实的感官诱惑。封锁·张爱玲·3.欲望驱使了这场虚无的爱情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宗桢的缺乏是“掩饰”的缺乏。他是“菠菜包子”,“一个个雪白的,喷出淡淡的麻油气味”,是像“讣告……申请……华股动态……隆重登场候教……”那些得胜的字眼儿。正因为他的琐屑和平庸,甚至都不能觉察出自己的缺乏与俗望。但我们还是觉察了宗桢的欲望,只不过他自己一开始忘记了。后来,他的欲望才苏醒。他的欲望是去掩饰周围的遭遇,表演另一个自己。他低声道:‘你知道么?我看见你上车。前头的玻璃上贴的广告,撕破了一块,从这破的地方我看见你的侧面,就只一点下巴。’‘后来你低头去从皮包里拿钱,我才看见你的眼睛、眉毛、头发。’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的看,她未尝没有她的一种风韵。所以最后他尽情地在翠远面前进行表演。封锁·张爱玲·4.可他们又是错位的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第一回合的错位:翠远的自做多情和宗桢的心不在焉。宗桢迫于培芝而向翠远发出调情的信息,对于发送者,它却并无具体的所指,所以他随口“早忘了他说了些什么”。但接受者翠远却错误地接收了信息,翠远笑了,看不出这个倒也会花言巧语……一个真的人!不很诚实,也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她突然觉得炽热,快乐。她背过脸去,细声道:“这种话,少说些罢!”“申光大学……您在申光读书?”这是宗桢吓退董培芝后的无话找话,亦不含具体的所指,而翠远又接收错子,以为是在奉承她的年轻,“她笑了,没有做声”。封锁·张爱玲·4.可他们又是错位的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第二回合的错位:翠远渴望爱情,但宗桢去渴望调情。当宗桢开始调情时,这个老实人,开始变坏了,这是因为他看到“她颈上的像指甲印子的棕色的”,他“咳嗽”了一声,表明他对欲望想象的稍微压制,回到现实,也表明调情的真正开始。但是翠远又理解错了,她恰恰以为他是由坏人变成老实人。“她注意到他的手臂不在那儿了,以为他态度的转变是由于她端凝的入格,潜移默化所致。”宗桢要调情,就要把自己扮成挺可怜的没人同情的角色。可翠远却把它想象成老实人的无奈和爱情的坦白。封锁·张爱玲·5.他们只是向不特定的人发泄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激情的想象中,他们“苦楚”、“温柔”、“慷慨激昂”、“痛哭”的爱情表白实际上是没有实指对象的。在这里,他们的语言功能不在于交流,而在于为自己提供一个讲话的场所,是能指的无限蔓延,他们愿望的满足是没有对象的,仅在自己的想象中完成。愿望、激情变成了纯粹是语言组织的结果。宗桢回到家“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他们只是向不特定的人发泄欲望,发泄才是本欲。“爱情”只是让这种发泄继续下去的一个由头而已。封锁·张爱玲·6.思考与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张爱玲在文中提到了两次。主人公对于现实的思考,只有到了封锁这种与外界的时空暂时得以隔绝的时候去进行。翠远改卷时会想自己为什么会给学生打A,宗桢清晰地意识到他自己生活没有目的。但他们最终都停止了去思考,因为意识与现实永远不可能有重合的那一天,主人公似乎很清楚地知道“反抗现实”的“不现实”。又回到最开始的命题,“思考人生”,是不是思考了就一定能获得那种人生?文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形同陌路,对于那种思考中的爱情,也没有获得最后的结果。所以那种思考,对他们没有任何回馈。封锁·张爱玲·6.思考与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看过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因为这种思考,叫做自己骗自己。所以,《封锁》中的思考、反抗都只是主人公自己骗自己,自己给自己找一个暂时的出气口而已,并未真正的反抗过。他们缺失的,不是思考,而是反思考,反观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封锁·张爱玲·7.《封锁》于我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主题·《封锁》(1)思考从不止于行动,更深层次的反思考,去探寻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自己的人生缺失了什么、想要什么,才是对自我人格的真正探索与挖掘。(2)没有理想爱情的人生照样可以继续,张爱玲笔下消极的爱情,或许也是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主人公没有了爱情,但爱情不等于人生,人生的态度不等同于爱情的成败。封锁·张爱玲·封锁·张爱玲·CUGBHELLO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