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论文题目: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学院: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学号:160808520303学生姓名:邓林嘉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经验。当然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引起世界性关注。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经验。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一改革要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不断创新改革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首先是对传统理论和思想观念的革命,必须通过理论创新解放人们的思想,统一人们的认识,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思想保证。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次重要改革实践行动,都以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先导。思想理论的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了改革实践的突破性进展。没有正确的改革理论,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改革实践。在这方面,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都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础。二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国家幅圆广大,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族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了协调和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按照统一的思路进行建设和发展。否则就会出现混乱,社会就难以正常发展。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承担起这一领导重任。改革30年来,我们改革实践的每一次重大推进,社会的每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保证。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严重忽视经济建设,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行拨乱反正,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特别重视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上新台阶,作为选择改革措施的最根本的依据。始终用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来检验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方针的成败得失,并根据这种标准不断对改革措施与政策进行调整。四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改革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的。不仅如此,改革的推进始终注重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措施选择与调整的基准与标尺。改革的实践再一次表明,只有关心群众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拥护,才能保证改革的最大成功。五注重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改革就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在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活动体现在方方面面,既有理论创新,也有实践创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制度创新。在多种创新活动中,制度创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改革以来,我们十分注重了制度性创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性创新,并通过各种局部的制度创新实现了整体上的经济体制创新。六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并把稳定作为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在改革推进策略的把握上,格外注意不搞大起大落,不搞一刀切,而是通过先试点、后展开的方式循序进行。实践表明,试点先行,有利于在不断推进改革突破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具有探索性和复杂性,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调整,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和不稳定,试点是把改革引起的负效应控制在最小范围的有效办法。通过试点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七改革策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采取的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改革策略。改革的复杂性及在中国改革的特殊困难性,使政府采取了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渐进式总体改革战略。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缩短新经济体制的建设进程,也为了使一些改革措施能顺利推出,我们抓住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以此来带动全面改革。循序渐进的改革战略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方式,既使改革保持了必要的力度、速度和连续性,又使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承受能力,避免了经济社会的大起大落,降低了改革的社会成本。八协调发展与系统推进。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仅有单项突破是不够的,需要有整体的配合。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系统推进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改革的协调性得到有效增强。在一项改革推出时,特别重视改革的社会经济环境或条件。在环境较好时,抓紧出台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则对已出台的改革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反过来,政府在考虑推出一定的改革措施时,也尽量采取有效的办法,创造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改革的要求和难度也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树立起协调发展与系统推进的思路。九科学利用世界资源条件与先进文明成果。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改革。改革以来,我们扩大了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世界各国的交往,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活动同世界市场及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的对接,也使建设中的新体制有效地摆脱旧体制落后、封闭的特性而容纳了世界一些先进管理体制的优点。反过来,改革中逐渐采取的新政策、新制度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十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的伟大成功,标志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坚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改革成功的基本立足点。在30年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善于吸收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行途径,建立起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重视农业的发展,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等,都体现了改革的成功做法和基本经验。可以说,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条就可以概括说明的,而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对改革经验的研究和梳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它构成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发展中公平与效率本末倒置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邓小平之所以没强调以公平为前提,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公平的制度。在这样一个体制下,人人平等、公平乃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不需要加以强调。然而我们的经济发展却逐渐远离了这个方针的主旨。“一部分人先富”做到了,却未能“带动后富”。一部分人在更富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却变得更穷。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逐年攀升,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中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公权力失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加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官员的服务意识。在行政部门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府要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三环境问题突出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根据2005年3月4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危机》报告:目前火电厂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大户,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我国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40万公顷,造成大量土地破坏和移民搬迁;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5】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四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中国的改革采用渐进式推进的方式来实施,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分阶段稳步推进。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开放3O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可以用“革命”来形容。而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保持了国家的稳定,保持了国家政权基本运作的正常化,并且还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硕果。假如以前苏联的激进式改革为参照系,尤其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