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阶段•起源阶段•完善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消亡阶段隋:科举制的创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背景:隋朝之前,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并且升迁很快;而有真才实学但出身卑微的人,却不能到地方和中央担任高官。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采用试策取士的办法来选取进士,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科举制的完善•唐承隋制,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科举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殿试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唐玄宗重视诗赋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唐时科举考的科目•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科举图解宋:科举制的发展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无法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明:科举制的鼎盛ThePeakPhase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它的鼎盛时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皇榜状元打马游街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作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金榜清:科举制的消亡科举考试科举影响•积极方面•消极方面积极影响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2、相对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