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①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②三甲,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③连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⑤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⑥童子科,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汉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⑦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⑧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⑨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⑩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2.六部职能①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②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⑤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⑦六部长官,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或称右侍郎。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④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⑤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⑥鸿胪寺,官署名。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鸿胪寺的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⑦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4.与古代皇位继承相关①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②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并不是简单地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③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④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⑤太子的别称,皇嗣、皇储、帝储、储皇、储胤、储君、储嫡、储嗣、储贰、储副、储两、元储、储元、东储、储闱、储宫、副主、副君东宫、青宫(注:太子所居的宫殿在东面,故称东宫,东面对应的颜色是青色,故称青宫)。(补: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5.与古代统治者、皇帝相关①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②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③先帝,一般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如如康熙驾崩前为皇帝,驾崩后成为先帝;或者指远古帝王,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郑玄注:“先帝,大皥之属。”④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⑤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指皇帝的诏书。⑥受禅,指接受禅让。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有主动禅让与被动禅让之别。⑦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移跸,指帝王出行。有时“移跸”指迁都。⑧禁军,是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羽林军等。⑨北狩,有三个意思:一是到北方狩猎。二是借指向北进军。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如:宋徽宗、宋钦宗都被掳到北方去,成为阶下囚,南宋称之为“二帝北狩”,所谓北狩只不过是为了顾及皇家体面的婉约说法,徽钦二宗由此开始了阶下囚生涯,终生未回宋朝。⑩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11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又借指宫廷。12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13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14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注:结构相似,但无“登临皇位”的意思的词有:“践政、践莅、践袭、践事”。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15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16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17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18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19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20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21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22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23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24改元,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25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6.与臣子进言、进谏相关①诣阙、赴阙: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②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④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⑤表,是古代臣下吴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7.对百姓的称呼①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黎民,即众民之意,即是平民。还有一种说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③黔首,是战国时的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六国的秦朝对治下平民的称呼。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头。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头,故而称其为黔首。相类似的有:黎首、黔首、黎民。④庶人,又称为庶民。西周以后多将此词用于从事农业生产者。当时的庶人地位比奴隶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赏赐。到了春秋时代,庶人的地位大约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即是泛指为做官的平头百姓。⑤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8.古人的名、字、号①名与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20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古人一出生就会取名,成年后(行冠礼后)则会有字。如,岳飞,名飞,字鹏举。②号,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类似今天的笔名、艺名。古代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③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简称。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例:“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译:谢弘微本名叫谢密,因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以字行世。)“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译: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④表字,字,又称作“表字”。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9.庙号、谥号、年号①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②谥号,皇帝的是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例: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有《史记》中的提法。③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10.与死亡相关①殁: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②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③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④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⑤东园秘器,古代的高级葬具,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⑥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⑦一些称呼:称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先母”;称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⑧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11.与守丧相关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