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古文知识,体会课文大意,了解《战国策》的知识,把握故事情节。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作品介绍作品介绍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汉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刘歆之父。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汉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后因权臣专政,被废十多年。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是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为保存我国古籍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著述很多,以《新序》《说苑》最有文学价值。还根据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的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fú)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f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jiāng)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派遣派出对...说介词,用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交换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其”加强语气,“许”,答应,魏国都已经被我灭了,哼,你个小小的安陵国,还不是手到擒来。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给予非常、实在好即使这样不同“悦”,高兴于是派遣出使阴谋,全是阴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fú)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一部分(1)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原因。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为什么呢?把同“措”,放置,安放扩充违背轻视同“欤”疑问语气助词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这样像同“只”,仅仅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第一次交锋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发展。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盛怒的样子相当于“先生”曾经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摘掉帽子,光着脚撞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平庸无能的人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刺客名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刺客名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刺客名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苍鹰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如果将要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此,这样(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f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jiāng)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第二次交锋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谢,认错,道歉。同“喻”,明白,懂得凭借幸存原因只因为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这一段表面上写了秦王使者与安陵君的对话。当然,这里有转述的意味,实际是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看这一组对话,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是什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fú)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①秦王的“其许寡人”的“其”,在这里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表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轻慢专横的样子②安陵君“愿终守之”的“守”,表现安陵君终于先王的遗业,崇仰先王,维护主权;也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同时,这个“守”字还是安陵国君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表现。在这次交锋中,安陵君先表示谢意,后拒绝“易地”,软中有硬,有礼有节。面对强暴,说话委婉得体,但又不失君主尊严。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一个“不听”,写出秦王的怨怒,好像一个大人在训斥小孩的架势。②“且秦灭韩亡魏”表现秦王在炫耀武力,迫使安陵国屈服。③“以君为长者”表现秦王笑里藏刀,阴险狡诈,兜售骗局,在玩“软”的一套。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出秦王的咄咄逼人。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⑤“否,非若是也。”先缓和语气,表现唐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