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哲理诗鉴赏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赏析哲理诗的理趣。教学目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请同学们写出本诗所寓含的哲理。分析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与成语“”表意相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哲理诗定义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二、哲理诗形象说理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观书有感(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字面解读哲理解读借景说理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解读(一)解读艺术形象: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清澈的方塘——优美的文章源头活水——生活体验比喻*借景说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本体喻体(二)解读隐含理趣: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原意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想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理趣赏析】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诫子弟》[清]张英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字面解读哲理解读即事说理背景解读一诗平风波这首诗的作者是位“宰相”——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桐城人。据《桐城县志略》:张英的家人与吴姓邻居发生土地纠纷,地方官也不好处理此事,所以双方的争执一直没有结果。于是,张英的家人便给张宰相写信,要他出面解决问题。张宰相接信后,寄归一首诗:“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终,“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矛盾纠纷和谐解决。字面解读不就是几尺长的围墙吗?用得着那么大动肝火、兴师动众吗?你就是让他几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一千多年前所建的万里长城,至今仍旧还在,可是,谁还见到过当年修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诫子弟》[清]张英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全诗喻理警世,在时间的洪流里,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的小利而败坏自己的品德!《诫子弟》[清]张英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哲理解读托物说理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此诗是诗人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哲理解读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笼中鸟——林中鸟朝中排挤——放情山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对比借景说理表达哲理的形式即事说理托物说理《观书有感》《诫子弟》《画眉鸟》哲理诗常见修辞对比比喻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字面解读哲理解读艺术形象隐含理趣原意新意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3、诗句有什么寓意?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第一步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第三步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第四步分析艺术手法。第五步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第六步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字面解读+哲理解读)过沙头宋·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课堂演练本诗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解答步骤:1明确是什么哲理;2具体分析哲理在诗句中是怎样体现的。参考答案本诗揭示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诗歌三四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说暗潮已经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第一步第二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理趣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鸭子由于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感知水温的上升,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此诗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抓住先机的客观真理。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理趣赏析】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琴师[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琴声指头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材料作文“哲理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高考链接立意分析:菱、稻、荷花,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不难引出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的道理。可以联想到用物,使物尽其用;用人,使人尽其才。人生的选择、定位,也应从实际出发,切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