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决定价值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并影响价格的因素。答案:此命题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同方向变化。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但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都会引起价格变化。决定价值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从而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价值的因素就是决定价格的因素的说法是正确的。但由于供求关系、货币币值自身的变动而容易造成的价格的波动,就与价值的关系不大。因此说,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等影响价格变动。2、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抽象劳动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等价交换下,社会的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布状态,某个资本家的所得,即是他人的所失,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发财。因此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因为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4、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股票是股东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由于股票能够带来收入并可以买卖,也有价格,这就造成了股票具有价值的假象,其实股票并不上真正的资本,而是虚拟的资本,股票不过是一种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或者资本的“纸制的复本”。由于股票不是劳动产品,因此股票没有价值,股票价格当然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股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即股票买卖的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应与股息成正比,而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5、垄断利润的源泉是垄断价格。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垄断利润从表面上看,来自垄断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但垄断价格只是垄断资本获取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和形式。垄断利润的来源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主要包括,垄断企业内部的剩余价值、通过垄断企业外部低价采购生产资料,而占有的价值,以及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和商品,在国家贸易中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他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和财富。6、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社会生产的实质是指贯彻社会生产过程始终的最本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生产实质的最本质关系就是为谁而生产,为谁的利益而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实质的集中体现,命题中所说的实现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7、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否定了价值规律。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同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从长期来看,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正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发生正面和负面效应,而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8、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积极扬弃。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股份制是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把个人财产汇合成共有资本即社会资本,为向公有制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但应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扬弃只是一种消极的扬弃。因为,它只是把小资本转为大资本,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产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股份制才能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积极的扬弃,因为,社会主义股份制已经从以私有制为主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9、财富生产就是价值创造。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生产为前提,因为价值作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财富或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相互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但是,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又不能完全等同。财富或使用价值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除了包含人类的劳动之外,还包含着自然物质。而价值是不包含任何物质成分的,它只是人类劳动的抽象凝结。其次,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二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的。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但价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为,从单个商品看,它所包含的价值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就表明价值量和财富数量是两个具有不同变化规律的量。从社会角度看,单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要能转化为社会价值,还必须经过交换环节,要受到供求关系、竞争的影响,这又使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既有紧密的联系,又不能完全等同。10、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是可以跨越的,又是不可以跨越的。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按一般的理解,社会制度的发展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超越的,但其所经历生产力发展阶段则是绝对不能超越的。但在谈及经济技术发展战略时,又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并非刻板而一成不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某种跨越是完全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看待生产力,即在讲到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可超越性和可超越性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何种范围、何种意义的生产力。如果就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来讲,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确实是不可超越的。人类不要说从石器时代无法跳到自动化时代,就是从蒸汽时代跳到自动化时代也绝不可能。但是,如果就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来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个别生产力发展阶段则是完全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开放和一体化现象的出现,落后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直接吸取新的发明创造,从而绕过“重新开始”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个别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跨越是完全可能的。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并非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但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才能从理论上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12、预付不变资本增加引起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变化,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资本有机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但是,预付不变资本增加,从而引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变化的,可以有多种原因。例如,因不变资本物质要素价格上涨而不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加,则只影响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不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所以,不能笼统地把任何价值构成的变化都看作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13、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往往是既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从属的、起补充作用的其它生产关系形式。但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例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1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案:此命题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能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而得出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15、价格与价值既可以在量的方面背离,也可以在质的方面背离。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变动会影响供求格局。另一方面,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也产生反作用,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即价格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和价值应该一致。但在现实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背离,这种背离既有量上的背离变化,如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同时也有质上的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如土地和股票。土地和股票是地租和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因而,可以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买卖。1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价值。因而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C+V)加上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康水平”是指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而“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我们要构筑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携手并进的小康社会,物质的进步状态只是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18、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经济效益既包含量的规定,又包含质的规定,量的规定是指产出必须大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