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是迈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现在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压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复杂的择业问题,而我们大学毕业生正由学生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难以客观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不够深入,导致大学牛的就业心理出现了一些误区。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呢?一树立正确择业观1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正在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提倡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走向基层和农村,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主要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毕业生如果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专业所学,奉献青春和智慧,将会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开创新的天地。发挥专业所长,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2、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同学们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同学们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三)转变静态的“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过去的就业观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稳定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具有极大的风险。首先,社会在发展,职业也在不断分化组合,有的还会消失;其次,现有工作岗位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最后,由于劳动者自身经验、能力、性格等原因,工作岗位也可能变化。因此,大学生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流动已成为常见现象,由于职业流动使就业者能够结合社会需要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对自由地发展,因而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四)转变“专业一定要对口”的观念,树立“发展适应”的就业观念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求职者的愿望,然而,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岗位群相对狭窄,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大学生不应该被专业束缚选择职业的空间,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转移专业兴趣,自觉培养新的爱好,锻炼多方面能力,“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近年来社会上以综合索质为主要考察重点来进行招聘的实践证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思维方式、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索质和职业迁移能力,一专多能,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大学几年的学习不过是入门教育,重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爱”,真正的专业还有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再学习和从业经验的积累,逐渐清晰而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