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教学难点:逐层深入的开展人物对话,及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内容:一、基础知识部分:1.《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2.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3.朗读正音: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字词的读音:雎(j)怫(fú)跣(xin)抢(qing)祲(jìn)缟(go)傀(gu)挠(náo)谕(yù)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秦王不说(说--悦,高兴,愉快)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岂直五百里哉(直--只,仅仅)轻寡人与(与--欤,表疑问语气词)寡人谕矣(谕--喻,知晓,明白)5.古今异义: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判断词)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休息)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6.一词多义徒┍免冠徒跣(光着,动词)┕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副词)夫┍此庸夫之怒也(……的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怒┍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以君为长者(把)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者┍以君为长者(……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然┍虽然(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于┍受地于先王(从)┕仓鹰击于殿上(到)┕请广于君(给)7.词语活用现象。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轻视,小看。)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扩充。)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8.特殊句式:非若是也: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请广于君:状语后置。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9.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呢,疑问的语气(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吗,疑问的语气(3)岂直五百里哉?吗,疑问的语气(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吗,疑问的语气(5)与臣而将四矣。了,陈述语气(6)以头抢地尔。同“耳”,罢了,限止语气,轻蔑的语气10.注意表示人称的词语:《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二、课文内容部分:1.整体感知课文: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唐雎使秦背景(原因)。情节的开端(铺垫)。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提出要求——遭到拒绝;秦王不悦——唐雎出使)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表誓死维护国土决心第1层(2):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情节的发展。一问一答寸土必争: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第2层(3):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情节的高潮。针锋相对以怒制怒:用“天子之怒”引出“布衣之怒”再引出“士之怒”最后引出“我”效法三子的“士之怒”。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情节的结局。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2.复述文章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3.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挺剑而起”4.“士之怒”事前有哪些征兆?为什么要这样说?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5、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雎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雎,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6、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实际夸大了“士”的作用)7、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8、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9、人物性格分析:(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2)“寡人欲以……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3)“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10、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如:毛遂、蔺相如、晏子。11、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开放题)12、表现手法。(l)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雎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3)描写方式上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4)对比手法: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5)衬托手法的运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rn),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3.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秦王:“秦王不悦”一唐雎:“唐雎之刺秦王”,“秦王怫然怒”一将“伏尸二人,“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流血五步,天下缟素”!(骄横狂妄色厉内荏)(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