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班级:姓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人和.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固.国④失道.⑤池.非不深也⑥委.而去.之⑦七里之郭.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⑨环.而攻之而不胜⑩所以动.心忍.性(11)而后作.(12)而后喻.(13)必先苦.其心志(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兵.革非不坚利也2.翻译下列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7.“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8.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对比阅读(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说苑》)【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是故..百战百胜(2)委而.去之(3)楚庄王欲伐.陈(4)民怨.上矣(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B委而去之C亲戚畔之D用兵之道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4.翻译下面的句子。(1)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5.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二)【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