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眼线索1.对象的重迭(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物体知觉的远些。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们根据这种线索也能推知物体的距离。4.相对高度。在其它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这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例如,当你看沙滩上的石头。根据视网膜上纹理梯度的变化,把小而密的事物看成是比较远的,大而疏的物体看成是比较近的。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运动视差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造成的。图4一29来解释。图4一29,运动视差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根据景物流动的不同速度可以判断物体的远近。(三)双眼线索一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四、方位定向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一)视觉的方位定向视觉方向定位的依据:1、视网膜上的投影位置。当人们用眼睛环视周围环境时,环境中的物体就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不同,因而提供了它们的空间方位的信号。2、主客观参照物。例如,太阳的位置是人们判断东西。房屋建筑方向是人们判断南北的重要参照物。天空和地面是人们判断上下的参照物。人体和外物的关系,是人们判断前后、左右的参照物。觉定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在视觉定向中,视觉、触觉、动觉、前庭觉的联合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听觉的方位定向人耳能判断声源的方位,这是大家很熟悉的。根据研究的结果,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3.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例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等。人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人有两只耳朵,中间相隔约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时间差是指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强度差指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位相差是指同一声源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声波位相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同一声波,位相不同,对两耳造成的压力不同,因此成为定向的依据。本节小结:主要讲述了空间知觉的概念,形状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距离知觉的各种线索,以及视觉和听觉方向定位的一些特点。小问题:距离知觉的产生依赖于哪些线索?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一、时间知觉二、运动知觉本节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概念,运动知觉的形式;了解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概念,运动知觉的形式。一、时间知觉(一)什么叫时间知觉1.定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2.形式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例如,知道今天是2000年5月29日,去年是1999年等;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如这节课已进行了半小时;④对时间的预测。如两个月后就是暑假了。时间知觉的发生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海马结构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外科手术前1-2年的记忆;颞叶内侧发生广泛性损伤的病人,将发生倒朔0-20年的逆行性遗忘。这些长时记忆受到损伤的病人,在对时间的估计上,将出现严重的困难。额叶损伤的病人难以完成包含时间顺序的任务,如不能估计近来或遥远事件的次序;研究还发现,额叶大面积损伤的病人很少关心过去和未来。3.影响时间知觉的生理因素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等。在计时工具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主要是根据这些现象来估计时间的。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例如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一70次;从进食到饥饿,每个周期4一6小时。人们依据身体组织的这些节律性活动,也能估计事件持续的时间。3.借助计划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二运动知觉(一)什么叫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觉察,就是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物体运动时,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呢?一种简单的设想是,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例如,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引起了视网膜上相应部位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经过视觉系统的编码,就产生运动知觉。也有人认为,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提示:网膜映象的流动并不是运动知觉的唯一信息来源。它还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来完成运动知觉。(二)真正运动的知觉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用中国人进行的测定发现,在两米距离时,运动知觉的下阈为0.66毫米/秒;上阈为605.2毫米/秒。运动知觉的阈限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例如,目标物的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知觉的的职业特点等。(三)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3.自主运动: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小结:本节主要讲述了时间知觉的概念,时间知觉的形式、依据以及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运动知觉的概念和运动知觉的形式。小问题: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做――。第五节错觉一、什么是错觉二、错觉的种类三、错觉的理论本节教学目标:要求掌握错觉的概念和错觉的种类;了解有关错觉的理论。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错觉的概念和错觉的种类,难点是错觉的理论。一、什么叫错觉它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举例:太阳在天边和天顶时,谁大谁小;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二、错觉的种类(一)大小错觉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1.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图4-37a)。2.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图4-37b)。3.垂直一水平错觉。(图4一37c)。4.贾斯特罗(Jastrow)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去长些(图4一37d)。5.多尔波也夫(Dolboef)错觉。(图4一37e)。6.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图4一37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1.佐尔拉(Zollner)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不平行(图4一39a)。2.冯特(WundA)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变而两端加宽,直线好象是弯曲的(图4一39b)。3.爱因斯坦(Ehrnstein)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图4一39c)。4.波根多夫(Poggendoff)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图4一39d)。图4一39,形状和方向错觉三、错觉理论对错觉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把错觉归结为刺激取样的误差;第二种是把错觉归结为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原因;第三种是用认知的观点来解释错觉。(一)眼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椐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眼动理论听起来颇有道理,但另一些事实说明,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二)神经抑制作用理论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制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冯特错觉。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中枢机制的关系。例如,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的错觉,这是用网膜上的抑制作用无法解释的。(三)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常性误用理论把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在大小知觉的场合,当距离改变时,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改变,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这是大小恒常性。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而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人们由于错误地利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特性,就会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因而出现大小错觉。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小结:本节我们主要讲述了错觉的含义、错觉的种类以及错觉的理论问题。小问题:眼动理论是如何大小错觉的?思考题:一、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二、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三、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研究知觉恒常性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四、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五、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六、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与特点?七、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八、什么叫似动?它是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的?九、怎样评价各种错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