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内驱力?高二32班郑江涛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下面我以案例说明何为内驱力。我问学习委员李*周边有没有人说话,李*说有。然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他们说话的内容我不懂,我是不是落伍了?她会因听不懂周边同学聊天的内容而产生一种自己落后的恐慌,而周边同学看到她的成绩时却没有产生感觉自己落后的恐慌。这正是李*学习成绩较周边同学好的根本原因,即内驱力。如何提高内驱力?抛开学生的性格因素差异,我们不妨从以下八个字入手:信心、责任、收获、纪律。一、树立学生信心即使在老师眼中非常优秀的孩子,也会对自身充满怀疑。名校高中,人才济济,无形的竞争让每一个学生紧张。有些时候,学生不努力是因为害怕努力了也无济于事。他们因缺乏信心而选择逃避。树立学生信心可以从了解学生开始。接手新班,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调查表格:然后根据表格信息,初步判断学生性格,并为学生展示特长有目的地创造机会。最后对学生进行适当赞美,并肯定他/她只要愿意学,一样能在学习上搞好。老师是否打心眼里真的相信学生,是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二、赋予学生责任学生没有内驱力,往往和没有责任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赋予学生责任,让学生因担当责任的需要,间接促使学生自发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1.显性赋予(1)健全班级组织建设,健全有两层含义,一是岗位要多,让更多的学生有事可做。班委委员(16人)、课代表(18人)、组长(18人)、寝室长(10人)、值日班长(6人)、专职委员若干;二是要赋予岗位清晰的立岗精神和准确的岗位职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方便对学生进行督责。(2)开展班级活动,比如运动会、辩论赛、合唱赛、读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负责相关具体事务,活动结束进行总结,点评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整个活动的意义。真正的教育永远在活动中,通过活动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担当责任的机会,让学生体会自己是同伴的重要他人。2.隐性赋予三个主题:(1)人类命运(2)家国情怀(3)个体成长主要措施:唱歌、读报,看视频、制展板,做游戏、打比赛。“全校都能听到32班女生的尖叫,加油声。张斐然同学站在最前方,身后整整齐齐站着二三十个女生,以压倒性优势战胜*班,我指的是啦啦队。每次有队员摔倒受伤都会有人大声喊:‘三十二班’,然后所有人喊加油。每次受伤的队员坚持上场都会齐喊他的名字,拼命鼓掌。每次罚球都在喊过两遍加油后默默等待,静静地攥紧拳头,生怕有一点动静,影响投球。每次进球都欢呼雀跃,甚至相拥而泣……默契,这是此次篮球赛带给32班的最大收获。”三、保证学生收获收获是激励人们继续前进的最大动力。要想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唯一的办法就是保证学生不断取得进步。1.班主任老师,要保证学生能从班会课、从与自己的直接交流中,涉猎到新知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及具体办法。2.任课老师,要保证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学到新知,尤其是能体验到解决本学科问题的具体办法,并在感情上认同本学科的现实价值。3.同伴互助,引导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审视身边同学,本着各展风采,相互帮助的主流思想,形成良性互动。同学之间成立帮扶小组,先知先觉提醒后知后觉,学困生主动向学习优秀学生问问题。学生的收获不仅体现在试卷成绩上,而是广泛的存在于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态度改变往往是学习进步的前奏。四、约定学生纪律如果认为以上办法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忽视了成长的过程性、阶段性、终身性;忘记了教育的复杂性、反复性、片面性。面对现实,还要与学生约定纪律,名为“班规”“班级公约”均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班规”,是不合法的,也是没有活力的。制定“班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共同的抱负。班规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进步而相互订立的契约。2.宜粗不宜细“班规”应以正面引导为上,反面责罚为不得已。不宜满篇不许干这、不许干那。那会导致学生认为凡是没写的都是允许的,一旦出现叫板,会很被动。另外,也不要叠屋架构,重复规定。3.就低不就高“班规”对学生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于理想化,而应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遵守的信心和遵守的能力。4.可行易操作“班规”的内容应符合教育法规、教育规律;对于违反班规的干预应简洁可操作,便于家校合作,共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