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直角的认识》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直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后,在这基础上出现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杆上的角,来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直角以及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2、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会画直角。(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3)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直角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用三角板画直角。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二、说教法和学法我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观察法: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观察桌面、黑板面、等入手,找到直角的轮廓,用手去摸、去感知、展现直角的形状,再让学生看书上国旗、椅子、双杆上的直角。(2)合作学习法:我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感知直角的形状,大小的基础上发现直角,再通过摆、折、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直角、画直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细听、用手操作,给他们创造一个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学习的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三、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以猜谜语(钟表),上面的分针和时针成的角不断变化,复习角的知识,接着学生玩活动角,得到不同的角,我拿一个直角来和学生比,引出直角,这个图形叫什么?(直角)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角是像这样的角(板书课题)它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教学设想:在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所以我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的导入方法,成功地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联系实际为新知识作了铺垫。)(二)、探究新知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要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直观经验。为此,我把新课分为三个层次:1、初步认识直角(1)让学生用活动角摆直角,用两根小棒摆直角(2)观察数学课本的表面的角和国旗上表面的角,比一比它们大小。(3)指导学生看课本40页画的国旗、椅子、双杆上的直角,对于直角、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直角用∟表示。(4)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同桌互相说)(教学设想:通过找角,比较角的形状、大小、从而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相等的,使学生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2、学会辨认直角(1)用纸折直角,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圆形纸呢?(同桌讨论交流)(2)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想办法怎样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小组交流),请学生汇报。(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找到判断直角的方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练习(教学设想:这一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3、学画直角(1)先让学生尝试画直角,同桌探讨方法。(2)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的方法。(3)叫学生在方格纸上试画直角。(教学设想:先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设疑引欲,增强学习内动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易于接受。)4、阅读课本,不明白的地方问我。(教学设想: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读课本,质疑问难,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三)、巩固练习2、做41页2题(教学设想:这道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四、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1、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4、课前,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发现新知的能力。教师只引不导、很多学生学习率不高。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