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转型一年 看现在的上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应对危机一年间--看上海如何大力调结构促转型惊涛拍岸一年间。当国际金融海啸渐行渐远,当“后危机”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当全球经济的复苏开始忽隐忽现,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已连连挥写了大手笔:10月30日,总体规划面积达86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揭牌;次日,全球最大的隧桥工程——总长度达25.5公里的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4天后,首期投资规模250亿元的上海迪斯尼项目宣告获批,将与世博会一起成为推进上海和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双引擎”;几乎同时,设在上海的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ARJ21新支线飞机有望于明年投放市场,目前已获得订单和意向订单达240架……岁月的长河里,一年时间不过如恒河一沙。然而,作为中国外向度最高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这一年,却深深地留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中,印在了无数人的记忆里。在调整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见事早、行动快,全市上下生动演绎了一幅应对金融危机的“搏击图”。“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建设,必须发展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转型之路。成绩单:“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发展与效率的指标排名,在全国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我们今年能排在第一。”谈起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今年以来的发展,身为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陈青洲充满喜悦与自信:“大好于预期,得益于正确应对、积极转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个开发区今年前9个月销售额、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税收四项指标均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即便是受危机影响最大的出口,也增长了3.9%。全区企业利润增长均值也达到了8.7%。漕河泾是上海应对危机的一个样本。一年后的今天,近距离触摸正在逐季回暖、积极向好的上海经济,有如春风扑面: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9%的目标实现已无悬念,经济回升的同时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九大战略性产业正在落地生根;服务业在高位平台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增速为14.1%,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望达到58%;剔除工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所致的“此消彼长”因素外,服务业占比净增提高至少在2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上海在经济回升的同时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博士说,危机没有挡住上海朝着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前进的脚步。如今,上海经济运行的另一亮色是效益的回升快于速度的回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速。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大幅下降;至上半年,工业总产值下降5%以上,而财政收入降幅已收窄至负2.5%;到三季度末,财政收入转为增长4.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7.3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不到;同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继续提高,增速达到8%,高于前三季度7.1%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最新鲜、最翔实的数据传递出一个信号--上海的发展非常好。”日本东芝公司高级顾问冈村正先生表示,“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冈村正“所见略同”的大有人在,截至9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总数已达728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年间,无疑是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临危机冲击和自身结构转型的双重考验。去年此时,山雨欲来,但上海的决策者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充分发挥见微知著、及早谋划的睿智,沉着冷静,运筹帷幄。俞正声同志常用三句话激励大家:一是“在预料之中”,不必惊慌;二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情况、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的措施;三是“要分秒必争”,应对措施要快、准、稳、实。早在去年8月,上海就提出了17个重大课题,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展开:从政府自身改革入手,清费、简政、放权、提效,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到强化人才对转型的支撑,改革户籍管理,打通居住证和户籍的通道;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等政策优惠,到国家一揽子计划提出后,上海配套八条……今年,上海又出台了一系列保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举措,全力推进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凡事预则立。应对危机这一年,是上海推出改革性、突破性的政策举措数量最多、频次最密、执行力度最大的一年。“由于事先估计充分,尤其是对自身发展转型面临的挑战认识清醒,应对措施密集且针对性强,上海经济回升势头明显,复苏大大好于预期。”知名经济学者杨建文研究员指出,“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大调整:开弓没有回头箭,敢立潮头唱大风“这是一条正确的转型之路。”一周前,在黄浦江畔的一间会议厅里,普华永道名誉主席沈德培对上海经济转型的决策高度肯定,“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作为上海市市长的咨询专家,沈德培是在一个小规模的闭门会议上说的,他没有必要顾及东道主的颜面而溢美。的确,上海经济转型、调整的序幕业已开启,正一步步向纵深推进。要速度还是要结构?“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个关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明确指出,“哪怕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坚持不懈调结构、促转型。”转型是痛苦的,转型也是艰巨的,但上海决心已定,决不回头。韩正市长坦言,即使没有遇到金融危机,处在“十字路口”的上海经济也必须转型,希望通过克服金融危机来加速上海经济的转型,而转型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调整。调整的文章怎么做?突破口之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今年以来,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大力改善服务业的政策环境,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在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件精神的有力推进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明显提速,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迅速破题。仅今年上半年,落户上海的金融机构就达到914家,比年初增加15家;外资法人银行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市政府部署的91项重点工作纷纷落地。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业等更是如雨后春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像漕河泾开发区这样的“二产重地”,如今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新变化:1-9月生产性服务业增幅达到25%,远大于二产增幅。早春2月,76岁的振华港机董事长管彤贤和36岁的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被请到上海市委常委会议室,给市四大班子和各区县委办局的主要领导们上课。振华港机如今占领着全球70%的港口机械市场,正在进军海洋工业制造业;盛大网络则已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领军者,并将自主开发的一款款网游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请这一老一少两位企业家上课,凝聚上海市委领导的良苦用心。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是上海调结构的另一重点。上海的决策者认为,加快上海经济转型,不是不要工业,而是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上海城市的特点来体现和实施国家战略,在一些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上体现上海优势。培育、重组、提升、淘汰四策并举,上海制造业转型大刀阔斧。市委提出,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九大重点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成为最大亮点。如今,每个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已出台,生物医药业的专项政策已落地,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已经审议通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政策亦在抓紧制订,争取年内出台。首批53个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也已初定,总投资达13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仅有18.7亿元。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不是被动调整而是主动而为。今年列入淘汰计划的不适合上海发展的产能就达700项左右。由此可节约100万吨标煤,付出工业产值减少近200亿元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经济转型与制度建设从来如影随形。在调整、转型中,上海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一年来,在以改革创新推动结构调整的新路上不断迈进。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说,最突出的表现是政府“自我革命”,大手笔放权、流程再造、行政效率提升……发展和改革委一向被认为是“权力”部门,发改委负责投资审批的投资处,则被视为“权力中的权力”。可面对“今年批了多少个项目”的提问,上海市发改委投资处的负责人竟一时回答不上来。回答不出,不是因为来者太多,而是因为太少,“一年也没几个”。从去年开始,上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再按投资金额的高低划分权限,一般项目的审核、备案基本都下放到了区县,以方便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到上海市发改委贸发处备案的商业类项目只有7个。这在上海是未曾出现过的。而南汇并入浦东新区的重大改革适时启动,新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均不失时机地为上海的大调整、大转型提供了“动力之源”。创未来:乘长风破万里浪“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回望这一年间,上海在承受金融海啸的严酷洗礼、搏击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自觉的忧患意识、战略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应对危机,上海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广大干部群众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的过程,是国家间、区域间、企业间“版图”重新调整的过程。环境科学研究专家张全说,上海历来是结构转型的先发之地。上世纪90年代末,纺织业大调整,淘汰国企百万纺锭的改革解困任务,以及钢铁业兼并重组,都是在上海率先成功完成的。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上海一定能迈过“调结构、促转型”这道坎,而且,还能够“爬好坡、拐好弯”,开拓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上海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我国经济总体企稳向好,但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稳固、不平衡。上海虽然经济运行总体步入企稳回升上行轨道,但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总体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政收入增长还存在隐忧。唯有清醒才可能有科学的举措,唯有恰当的应对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上海的决策者在奔波、在酝酿,没有丝毫松懈。这一年,是一段艰难世事的结束,更是一个充满憧憬的全新开端。一幅壮丽画卷正在浦江两岸徐徐展开。人们看到,在“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下的上海,已经穿越迷雾、渡过险滩,必将以更开放的胸襟乘长风破万里浪,迎来“潮平岸阔”的美好未来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