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一、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二、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什么作用?“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6、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三、拓展延伸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第二课时一、旧课导入《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质疑讨论,出示问题: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二、对比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三、拓展练习分组自由讨论: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介绍:阿莫西父(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2、解题: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这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阅读时,可以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周密性。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遗骸(hái)蟾蜍(chán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两栖(xī)天衣无缝(fèng)2、解释下列词语:遗骸:遗体、遗骨。漂移:漂浮的物体向某个方向移动。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未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5、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二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地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讨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提示: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四、再读梳理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明确: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和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五、布置作业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预习第二篇短文。第二课时一、导入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铱(yī)潮汐(xī)劫难(jié)追溯(sù)2、解释下列的词语:聚合:聚集到一起。抗拒:抵抗和拒绝。劫难:灾难;灾祸。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四、探究学习讨论问题: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音提出了哪两中科学假说?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明确: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明确:“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⑴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明确: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⑵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五、比较阅读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明确: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明确: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教学难点对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查工具书,读准下列词语,然后加以解释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螺。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三、细读课文。就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作例析1、举例子。例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