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殷卫利金融危机催生科技革命,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升级与创新。这是后危机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是受新一轮产业升级与创新浪潮冲击,2010年初,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沿海地区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且相悖的困局,曾一度使人猝不及防又困惑不解,并引起了地方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虽然“用工荒”反映的是沿海地区经济强劲复苏形成的用工紧缺,“就业难”折射的是新兴产业兴起形成的专业人才难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特殊的就业形势,更是深刻揭示了全球产业升级与创新对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巨大影响力。因此,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培养大批适应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既是产业升级与创新对职高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为区域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滞后及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一,质量评价扭曲了培养目标。一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学习水平的考试作为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中,由于学校和社会联系和结合方面的缺失,致使多数学生考试能力很强,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多数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得到均衡的培养的同时,疏忽略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二、课程设置淡化了办学方向。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时至今日仍然是照搬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大多实训教材则是技校的修订本和套用本,不仅版本老、内容旧,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而且大多不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二是至今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课程改革的机制,管理与评价体系也极不规范,教材开发资源严重短缺。三是由于课程主要由专家学者开发,与地区实际、教学实际相距甚远,与教学脱节。四是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及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紧密衔接,学生的学习考核成绩难以得到专业认证。三、盲目扩张加剧就业矛盾。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受品牌及利益的双重驱动,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致使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严重趋同,造成相关专业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有些新开专业还未等到学生毕业就已经“退热”了,既浪费了原本有限的办学资源,又加剧了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三是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添设施、扩招生,这种粗放办学模式,造成教学设施、内部管理等办学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学质量下降。四、行政化管理导致体制僵化。高职院校仍然政府的附属机构的现状依然固我,表现为,学校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甚至教育教学活动等重大决策,都得听命于主管部门。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及独立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只能在各级政府制度框架内运行,从而导致办学体制的僵化,致使改革难以深化,发展瓶颈难以突破。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上述弊端和问题实质上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由于过去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这个核心问题,因而,使得许多改革难以深化。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从而确立了人才培养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上述弊端,促进高职院校快速健康地发展。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也是包括高职教育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实验区,体制性优势明显,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多,这就为区域内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重从以下方面深化改革: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特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和迫切。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真正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实现内涵式发展。第一,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是改革的前提。首先,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目标;同时,必须让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有更好的通道,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不断涌现的局面。其次,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学知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的目标。在挖掘职业教育的共性的同时,注重凸显个性的发展,促进高职多元人才的培养,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优异的创新人才有更好的发展通道,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第二,改革教育人才评价制度。一要改革评价体系。从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改变过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而实现模拟与实务结合,实训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二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坚持以职业技能和能力标准为依据,通过完善相关考核制度,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第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沿海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逐步建立起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从而将学生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进一步完善“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二、加快课程改革进程。当前,沿海多数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初期,其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产业已成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培养大批适应新兴产业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对职高教育的必然要求。显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课程的开发等成为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应着眼于以下方面:其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一方面,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参照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做好立项研究工作,系统设计出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高职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专业设置、教材编写等预案,并充分做好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推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对沿袭至今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要坚决去“本科化”。二是以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增强课程改革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广泛听取专家现在、教育、人事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及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建议,教师也要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引进企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到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制、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设备配置、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三是要确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充分体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规律与现实情况,同时依托行业组织加强高职教材健设与管理,包括成立行业教材建设研究会、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行业教材建设组织原则、专业教材选题规划。四是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使课程改革持续有效的进行,可选择一些重点专业实行重点突破,通过不断积累经验,稳步推进。三、不断完善办学体制。办学体制是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新办学体制,不仅能为人才培养扩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而且多元办学体制,更能增添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第一,要把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发展纳入总体规划。沿海地区各级政府要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与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要求,统筹学校布局、层次设置,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首先,鉴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政府财政富裕,应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增加教师编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第二,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模式。首先,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采取名校办民校、股份制等形式,与企业、行业协会及个人合作办学,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民办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其次,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和规模化办学,真正实现区域城市之间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联动发展。再次,鼓励委托高职院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车间进校”、“企业课堂”等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生产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与发达国家文化交往密切的优势,加强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动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可实现资源共享。四、探索建立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构建符合法治原则和教育规律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既是加快实现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根本方向,也是确保人才培养体制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沿海地区各级政府、高职院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第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为高职院校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造外部条件。构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需要系统的社会化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等诸多相关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因此,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治理体系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变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尽快实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保障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为高职院校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建章立制,理顺政府、社会相互关系,真正实现从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到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第二,探索构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董事会制度是先进的学校制度,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学校决策和管理的中枢,对学校的发展规划、校长的聘任与解聘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校长负责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管理人员的凭任,领导并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专家治校。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本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当前可考虑在这一框架下,先行深化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开放、灵活、多样的机制,激发人的活力与潜力。通过竞争,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建立绩效分配制度,实现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优罚劣的激励功能。(作者单位:江苏扬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