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展望《国家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宏观背景解读盐城市教科院许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文本正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的路径已经设定,发展的草图已经形成。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使之更具体、更准确、更具操作性。贯彻落实这个规划将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三、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教育发展凸显的新矛盾四、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新任务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规划纲要》文本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际环境有这样一段论述:“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段论述高度概括地说明了新时期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改革必然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环境的新特点,有必要引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简称“后危机时期”)这一概念。“后危机时期”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所处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使用了这一概念,要求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把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必须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及本质有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及本质,国际国内尚未形成共识。有的认为是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当造成的,有的认为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泛滥造成的,有的认为是由于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有的认为是因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有的认为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造成的。2010年《求是》杂志第1期刊载中宣部长刘云山《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启示》一文,文章指出:“从表面现象看,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和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破裂,引发全面信用危机。从直接起因看,这场金融危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从内在本质看,这场危机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暴露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这场金融危机演变为一次深度的世界经济衰退,进一步反映了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缺陷。”任何一次国际性的大危机必定会带来国际关系领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以后,国际社会就出现了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日本、德国、意大利为摆脱危机走出衰退,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不到10年时间,便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美国总统胡福在动荡中下台,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局部调整,变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在相当程度上使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有人称此为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第三,苏联抓住经济危机的机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加速推进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大危机中惟一的一片绿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环境也必然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国际环境的动荡、变革和调整将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贸易体系的动荡。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全球出口贸易总额2000年为6.3万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15.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2%左右,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左右。大流通带来了大失衡。在2009年7月3日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上,周小川行长指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世界宏观经济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产油国、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经常项目顺差很大,从经常项目逆差或低储蓄国的情况来看,美国一家非常突出。从下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常项目差额分布图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保罗•克鲁格曼2010年1月1日发表专栏文章《中国人的新年》,打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向中国发难。文章说中国的贸易政策抢走了美国数百万就业岗位。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是以国际货币体系作支撑的。国际贸易失衡的内在机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处于“无制度”、“无约束”的状态。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与贵金属完全脱钩,货币的价值完全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础之上。一个政府不讲信用,其他国家对他毫无办法。在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俄罗斯总理普京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世界,一个中心通过印刷钞票消费物质财富,而另一个中心消耗资源生产物质财富。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希拉里·克林顿曾经得意地说:我们用中国的钱,中东的石油,发展我们美国的经济。2010年2月25日,作为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国会大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格林斯潘的“无耻”建议导致美国现在财政赤字高涨,给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希拉里说:“10年前美国还拥有平衡预算,而今却债台高筑”,“我清楚地记得格林斯潘在一个听证会上称,其实我们不需要还债。在我看来,这是无耻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酝酿变革。欧洲人早就看清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建立欧元体系与之对抗,但欧元体系内部也存在深刻矛盾,处理不好欧元体系有崩溃的危险。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发展方式受到质疑,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增长方式。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的主要以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加快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3月11日奥巴马签署行政令,成立一个旨在扩大美国对外出口的“出口促进内阁”。在较长时间内,美国的储蓄率几乎是0,现已上升到7%,外贸逆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6%下降到3%。奥巴马政府还作出规划,争取使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11.2%下降到2012年的3.7%。为缩减赤字,登月计划被迫取消。英国也在谋划转变发展模式,主要是摒弃对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依赖,风能发电、机器人、纳米技术和干细胞研究将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领军行业。法国推出绿色产业“增长战略”以应对后经济危机,该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委员会发布的综合报告,通过对各绿色行业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提出了法国的产业战略。欧元区在债务危机的大浪中挣扎。西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也开始调整增长方式,缩减财政赤字,勒紧裤带偿还外债。在大调整的背景下,世界性的需求不足和市场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各国都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四是科技引领作用的强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要有社会需求的支撑,同时要有新兴技术的引领。电子信息技术曾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以电子信息技术引领的世界经济增长已步入衰减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和矿物能源耗竭,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力图抢占先机,掌控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在各种场合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并希望低碳经济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增长点。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在《欧洲2020战略》中表示,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未来10年的战略重点。法国积极采取措施,多头“押宝”低碳经济。法国政府在2009年底提出,到2011年前每个大区至少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提高到至少23%,并争取在电动汽车、海洋能、风能、生物燃料、生物质材料、智能电网等领域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国际社会初步形成共识: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促进所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世界范围内已出现以低碳为标志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消费方式的变革,绿意初萌,渐成大势。五是教育基础地位的加固。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对教育事业而言,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教育发展的机遇。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世界再一次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教育。许多国家着眼危机后的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摆脱危机、抢占先机的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谋划教育发展改革。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在第一次出席国会会议时留下了一句名言——“教育是缓解经济衰退的处方”。他强调:“今天在教育上超出我们的国家,未来也将在经济上超越我们。”奥巴马在国会上承诺,确保所有美国人接受全面教育,从而在变化莫测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总额达7870亿美元,其中教育投资额超过1600亿美元。占刺激计划总额的20%。2009年1月,英国政府颁布的白皮书《新机遇:迎接未来的公平机会》指出,面对危机,必须采取行动投资儿童的未来——用教育、技能和终身学习应对挑战。英国投入18亿英镑用于学校基建项目。占经济刺激计划的18%。为应对经济衰退,加拿大出台了《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其中50多亿加元用于投资教育事业。2009年7月,德国开始实施500亿欧元的“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其中115亿欧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占经济刺激计划的23%。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发展的新形势《规划纲要》文本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内环境有这样一段论述:“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一段论述从“五大建设”和“五化”入笔,落脚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为什么在后危机时期特别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凸显出来,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不协调。一是内需与外需不协调。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高速增长。2000-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一番,而外贸出口实现了翻两番,2007年出口依存度达36%,而发达国家只有15%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萎缩,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大进大出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0年不变价)出口总额(亿元)出口增长指数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2000980001002063410021200110806810822024107202002119095118269471312320031351741303628817627200415958614349103238312005184088158626483043420062131311757759437636200725925819893455453362000-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出口增长速度比较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出口总额指数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二是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我国不少领域出现产能过剩。怎样认识生能过剩?2009年1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产能过剩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由于需求减少、市场萎缩而造成的生产过剩。在我国除了这个一般的规律外,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现阶段,我国投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消费率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为什么会出现内需不足呢?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