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依据为了进一步规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下简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以下简称《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结合四川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南。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操作指南适用下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四)主持上述地区(部门或单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包括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但不实际履行职责,实际负责本部门(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第三条工作要求(一)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审计机关应当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保障其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所必须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抓好联席会议决策的落实工作,做好部门协调,总结推广审计工作经验,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三)各级审计机关应当严格以领导干部为审计对象,按照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到哪里就审计到哪里的要求,坚持行政绩效审计、合法性审计并重,坚持业务审计、财务审计并重,突出责任审计和决策审计,强化民本审计,及时提交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如实反映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四)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整合机构内部资源,与财政决算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结合;统筹系统资源,上下联动,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力量,确保落实审计计划。第二章审计准备第四条制定审计计划(一)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有计划地进行。(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在认真研究组织部门提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后,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审计机关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三)审计年度中,各委托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及时报送审计机关负责人。由审计机关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审计厅(局)审计工作调整计划。第五条落实审计项目(一)各级审计机关对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由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提出具体落实意见,经审计厅(局)行政办公会议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具体落实到各业务部门组织实施。(二)年度中,各委托部门临时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由审计厅(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或分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厅(局)领导统筹安排。第六条走访委托部门(一)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听取委托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掌握委托部门对审计事项的特殊要求;制作索取群众举报线索的函(见附件1),统一索取纪检监察机关掌握的群众举报线索或反映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将收集的有关情况,及时提交各承担审计项目的业务部门。第七条草拟工作方案(一)各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开展一个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或组织多个审计组实施一个(一类)审计项目的,相关审计业务部门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程序审批后下达执行。(二)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审计目标。2.审计范围。3.审计内容和重点。4.审计工作组织安排。5.审计工作要求。第八条组建审计小组(一)各业务部门按照《审计法》规定和“专业胜任”原则组建复合型审计组。审计组成员不得少于2人。特别情况,纪检、组织、国资、教育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派人参加审计组参与审计。审计组长由审计机关指定,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组成员中确定副组长或主审。副组长或主审履行规定职责或审计组长委托的其他职责。(二)各业务部门应当针对参加具体项目审计的人员情况,开展审前培训或集中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项目审计工作需要。第九条审前实地调查(一)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审前实地调查。重点调查了解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重大经济活动、重大经济决策、重大财政财务收支状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有关情况,掌握主要问题线索;了解涉及被审计地区(部门或单位)的特殊政策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收集定性、定责依据;查阅各级审计机关、各业务主管部门对被审计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审计、检查情况,利用原有审计和检查的业务档案资料。(二)审计人员开展审前实地调查应当编制审前调查方案,审前实地调查情况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第十条编制实施方案(一)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和审前实地调查情况,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见附件2),确定审计目标、内容和重点及其应对措施。(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目标。2、审计范围,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整个任期均应纳入审计范围,重点审计近三年情况。发现重大问题根据需要追溯到相关年度和单位。3.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4.审计工作要求,包括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三)各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报各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备案。一般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由审计组长审定;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报审计机关分管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审定。(四)遇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组应当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1.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发生变化的。2.审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的。3、重要审计事项发生变化的。4.被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5.审计组人员及其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的。6.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审计实施调整方案由审计组长或分管厅(局)长审批。(五)审计组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中的下列事项,应当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1.审计目标,包括经济责任审计改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审计;2.审计组组长;3.审计重点;4.现场审计结束时间。第十一条制发审计通知(一)审计通知书(见附件3)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并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二)审计通知书主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原任职单位,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和有关部门。(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开展同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为一个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制发一份审计通知书,主送各级党委和政府。第三章现场审计第十二条召开进点会议(一)审计组进入现场时,应当召开审计进点会议。必要时,可商请委托部门参加。(二)审计进点会议除审计机关领导、委托部门领导和审计组成员外,应组织下列人员参加:1、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议参加人员: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干部;纪委、组织部等部门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分管的部门领导;财政、税务、国土、城建、环保、交通等审计具体涉及部门的领导干部。2.党政工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议参加人员: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分管的直属单位领导干部、部分职工代表。3.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议参加人员:党委、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经理等经营班子领导成员;职代会成员或部分职工代表;供销、财务等主要业务部门领导和经办人员;审计涉及的部分下属单位领导干部。(三)审计进点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通报审计目的、内容、重点、工作要求以及协助配合的有关事项;2.被审计领导干部述职;3.有关领导讲话。第十三条收集审计资料(一)审计组在审前调查或现场审计时,应当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任职地区(部门或单位)提供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下列资料:1.机构职能和领导干部职责范围的有关情况资料;2.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考核指标、绩效管理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任务及其实际完成情况资料;3.任职期内党委、政府(部门或单位)工作报告、总结、文件、议事纪要、会议记录等资料;4.任职期内的预算及预算调整,财政财务决算,会计核算等财务会计资料;5.办理经济业务事项有关的计划、请示、批复、报告、合同、协议、检查考核、档案等业务资料。6.任职前后本地区(部门或单位)有关重大经济事项遗留问题与未决诉讼事项的有关资料;7.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审计和检查结论资料;8.审计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二)其他审计具体涉及单位需要提供的资料,由审计组现场提出要求。(三)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任职地区(部门或单位)提供的资料,应当填制资料交接清单,由审计人员和资料交接人员签字认可,审计人员应将其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第十四条收集述职报告(一)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述职报告应当在审计进点会时提交审计组。(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述职报告的内容以《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内容清单》(见附件5)为主,重点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十五条谈话听取意见经济责任审计分管领导或审计组长应当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谈话,听取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职工代表的意见,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分工、履行经济责任及遵纪守法等有关情况。谈话应当有两人及以上人员参加,并作好谈话记录。谈话记录应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并作为审计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第十六条签署审计承诺(一)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单位财务主管人员应当对所提供的各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书面承诺,签署审计承诺书(见附件4),并在资料交接时送交审计组。(二)对先离任后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承诺书的签署除被审计单位应盖章外,离任和新任领导应分别按各自应当承诺的内容作出承诺并签字。(三)对重点抽审单位,应按审计组要求签署审计承诺书。(四)审计人员应将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单位财务主管人员的承诺情况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第十七条进行审计公示审计实施期间,可以在当地政府网站或部门(单位)政务公开栏刊登或张贴公示,公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和审计纪律,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审计公示(见附件6)内容主要是审计依据、审计实施时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纪律和监督举报电话包括审计组联系电话和审计机关举报中心电话。公示时间为审计进点至审计实施结束。第十八条界定审计内容(一)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应当坚持权责一致、以责定审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部门或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其工作职责、分工及管理权限,分别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和重点。(二)审计人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界定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1.履行法人职责,依法行政,促进本地区(部门或单位)科学发展的职责和义务。2.履行领导岗位职责,依法理财,科学决策,高效监管,有效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职责和义务。3.履行个人从政(从业)责任,廉洁从政,遵守法律法规、党的纪律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业)有关规定的义务。(三)审计人员应当突出检查领导干部以下七项具体经济责任履行情况:1.依法行政,统筹本地区(部门或单位)科学发展责任履行情况。2.经济决策责任履行情况。3.政策执行责任履行情况。4.财政财务责任履行情况。5.监督管理责任履行情况。6.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从业)义务履行情况。7.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第十九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一)审计统筹地区科学发展责任履行情况,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具体审计以下内容:1.任职期间履行党委、政府职能情况。重点关注依法履行相关“组织法”等确定的党委、政府职能,组织本地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