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春天应该是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季节,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这本书引发了公众对环境的注意,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使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卡逊告诉我们,杀虫剂的过分利用与基本价值不协调。最坏的是它们制造了她所说的”死亡之河”,最好的情况是它们引起相对较长期的、缓慢的危害。她告诫我们,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在读《寂静的春天》时,我对其中的两句话印象深刻。它们是这样写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成的,就地球上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这两句话说明了人类对大自然界的改造具有能动性,同时自然界又反作用人类,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由于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工业化之前印第安人”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荡然无存,空气、山脉、河流、土地都在承受着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面目全非的美国生态环境,严重的公害已危机到物种的生命。当时,《寂静的春天》里记录了美国当时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该书的出版敲响了环境的警钟,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于人类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深感治理环境已是刻不容缓。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全美就有2000多万人参加,由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治理序幕。接着,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美国环保机构相继成立,各类环保民间组织也相继问世。由此,美国的环保纳入有美国主导的、广大环保志愿组织及全体民众参与的法制化轨道。环境保护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绝大多数美国人成了环保主义者。50年代以来,美国的环境保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强化,不断改善,逐步发展到了拥有美丽环境的状态。从美国的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人们认识到了良好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才不断地进行改善治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我国,人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人们意识到我们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全面的发展社会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1]。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在这些报告中都充分体现了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认为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根基。我国在新能源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不断开创新能源。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能热水器,充分利用了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这样就减少了电力的消耗,从而节省了资源。在大戈壁,我们还可以看到风力发电站,把风能转化为电能,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从这些细节中都能体现,我们正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认识到了环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在国与国之间也签订了一系列公约,这也说明了保护环境只有一个国家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每个国家都要携起手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人文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在具体的社会机体的发展和更替中实现的促进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在人类面临人与自然的价值冲突,反思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价值始点、价值关系、价值中介和终极价值目标上契合于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新的历史实践背景下对马克思自然观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生态文明实践的根本实施途径就是努力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实践追求的是发展的理性与节制,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多样性的生态发展取代单一的经济发展,以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取代人类的单一利益,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利益为目标,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自身的关系,以及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利益最佳、生态利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必须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更好的了解自然,明白自然现象的原理。充分认识到哪些行为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可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常说要征服自然界,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大自然用她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例如泥石流、雾霾、洪水等等,由此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所以在当代,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只有和谐相处,才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