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唐代铜镜【摘要】李唐王朝是继汉代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繁盛时期,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各族人民用辛劳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瑰丽的民族文化。作为体现当时工艺发展水平的铜镜,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关键词】铜镜唐代价值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照见事物的工具。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儿女嫁妆的情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足以说明了铜镜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古代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有的感怀于事业未成,禁不住嗟叹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一、铜镜的起源铜镜作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人将镜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古有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这一传说包含着古人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并将其神化的体现。关于铜镜的起源,著名近代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亦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1】我国至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进步,零星出土一些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就发现在该文化的墓葬中。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和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六厘米,镜面平坦,背面无纹饰,中心铸有半环状钮。【2】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镜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光滑,镜背拱钮已残,镜背周沿和钮旁各饰一道凸弦纹,两周同心弦纹间,以填平行线三角和空白三角相间的方式,呈现出七角图案,这面铜镜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纹饰铜镜。【3】早期铜镜镜面较小,多光素或简单几何纹饰。战国之时,始见精美铜镜。因铜镜使用远比鉴方便,秦汉时期,鉴逐渐消失,铜镜的使用日趋广泛。汉朝官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铜镜制造。从制镜原料的使用来看,有金、银、铜、铁,其中尤以铜为多。汉镜多有铭文,均为吉祥语,如“家室富昌”、“富子孙”、“大吉祥”等。常见式样有十二辰镜(规矩镜)、辟邪镜、仙人镜等,还曾出现过奇妙的透光镜。汉代镜以尚方所制镜最为精良。清代湖州知府赵学辙有临汉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书如金石国之宝。”隋唐之后开始出现带柄铜镜、放行铜镜,纹饰亦趋多样,唐代最为有名的是海兽葡萄镜。宋代以后一改以前青铜作镜,作镜的合金铜含银、铅、锡量均少,质量不及前期。明朝后期玻璃水银镜从欧洲传入,时称西洋镜。清朝乾隆以后,玻璃水银镜大行于市,铜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二、唐代铜镜的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正直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乐业,当时的铜镜铸造业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显示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面孔。总体来说,这时的铜镜质地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多样、纹饰绚丽,达到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1992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庆城县三十铺阜城村的唐代虫鸟纹葵花形铜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此镜直径10.5厘米,厚0.45厘米,镜面光滑,虽经岁月侵蚀,表面花鸟仍清晰可辨。这一时期的铜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制作精良、质地优良。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占三分之一,合金配方科学,制作工艺讲究,匠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制品,令人心旷神怡。(二)外形美观。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有常见的圆形镜、方形镜,而且出现了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等,后又出现有四方委角行镜。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使主题纹饰内容和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度的艺术美。(三)寓意深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往增多,思想开放,因而出现了海兽葡萄镜、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各式各样的铜镜,这些镜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更加华丽精致,寄托了人们对国家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寓意吉祥。三、铜镜的社会历史价值(一)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唐镜的装饰图案中出图了大量的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其中海兽葡萄纹是唐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它以高圈浮雕葡萄为主题,间饰瑞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瑞兽穿梭在茂密的葡萄中,生机盎然,把铜镜装饰得富丽堂皇,深受人们喜爱。唐镜这种追求自由活泼、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唐人的乐观、自信,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贪恋。这种大唐气象使得人们在审美价值上更追求现实的美、丰腴的美,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共处的和谐的美,代表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二)重要的科学文献价值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不但国家强大、经济空间繁荣,而且中外文化交流繁荣,长安已是古代国际性的大都会,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到了全盛阶段,质地精良,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色白光,很少有铜绿锈色,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代、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同时还制作了金银平脱镜、嵌螺细镜、金背镜、银背镜等特种工艺镜。唐代铜镜在整个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为研究唐代冶铸工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首先,制作精美的铜镜可以作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中国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和“灵魂不死”的意识,认为一个人的死是新的轮回的开始,逝者也应该享有现实社会中的财产。于是古人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所以人们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铜镜下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其次,铜镜还可用于帝王的贡品或赏赐。据《唐书礼乐制》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百僚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等”【4】。第三、铜镜是古代诠释爱情婚姻的信物。“花好月圆”、“破镜重圆”等词语都说明古人以圆镜来比喻爱情。杜牧《破镜》中:“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描写了一幅夫妻分离,团圆无望的场景。因此古代情侣常常把铜镜作为爱情信物赠与对方。最后、古人常借镜以喻自省。唐太宗李世民曾留下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这段富有哲理性的话可谓是对封建帝王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铜镜不仅是人们照面饰容的一种工具,而且成为了一种象征——是反应事物真实面目的载体;一种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得到后人的赞同和认可。如同白居易在《百炼镜》中:“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这种由本质至外延的扩展,可说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创举。注释:【1】郭沫若:《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2】谢学华:《中国早期铜器资料》,《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3】石志廉:《齐家文化铜镜》,《文物报》,1987年7月10日。【4】沈昫:《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第129—13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