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饮酒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熟读诗歌初解诗意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居所自然也就偏远。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庐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要心境旷远,保留一颗远离俗世的心,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写景名句揭示主旨————————1、《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①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皆忘,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②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简介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春望时代背景介绍(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目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修辞:对偶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忧国伤时首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修辞:对偶借花鸟之景抒____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_______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感伤感时伤别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颔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颈联: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________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_______,更平添一份悲哀。伤痛、愁闷老将至矣尾联: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雁门太守行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坍塌。乐府曲名。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解】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句解】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解】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抵达。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解】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指宝剑。译文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朝廷血战到死!理清内容•首联(白天)严阵以待形势危急•颔联(黄昏)刻苦练兵战斗惨烈•颈联(夜晚)天降重霜潜师奇袭•尾联抒情誓死杀敌报效朝廷齐读诗歌,体会情感•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归纳小结全诗表现了唐军战士浴血奋战,以死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课堂检测1、“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2、“压”字有什么作用?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局势的危急3、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合作探究•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三、四句分别从和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赏析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