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解析茅盾茅盾的生平和文学道路•1.茅盾(1896-1981)早年生平•出生地:江南水乡乌镇。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窘困,进入当时的新式文化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参加《小说月报》的改革•2.上个世纪20年代,茅盾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大革命以后,更像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兼业余文学家。•1922年后,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同仁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1928年7月,在日本写的《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出版《蚀》。•3.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创作:《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9年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四十年代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4.茅盾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子夜》初版封面•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一是“悲观”人生。•二是“悲剧”人生。•三是“自新”人生。•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民族性。•二是批判性。•三是革命性。《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代表•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它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就是用阶级理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社会剖析小说,实际上是把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作文学最高意义。社会剖析小说,就是要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通常文学的作用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剖析小说却把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质疑,或者茅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定,关键就在这里。•“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主要特点:•第一,社会科学家的理性气质。•第二,心理分析家的冷清态度。•第三,艺术雕刻家的细腻笔法。•茅盾小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具有超越“文学史”和“社会史”的价值。•二是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剖析社会人生。《子夜》作品解析•“《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快天亮了。”•——茅盾•《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瞿秋白•1.《子夜》的文学史评价•《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作品。•2.《子夜》的五条线索•吴荪甫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副线,军阀混战和红军发展是两条潜在线索。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吴荪甫吴荪甫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家庭纠纷工人罢工与实业资本家的竞争农民暴动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子夜》的结构杜竹斋朱吟秋吴老太爷工人群体屠维岳林佩瑶徐曼丽李玉亭雷参谋农民群体张素素吴荪甫赵伯韬周仲伟“蛛网式”结构——一树千枝,四面开花。•3.《子夜》在题材上,显示出“史诗性”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4.《子夜》在塑造人物上的特色:•把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来塑造。重点抓住吴的“两面性”--冷静果断,刚毅坚韧,但又色厉内荏。•在塑造人物上,作者还在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性格多样性的描写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5.《子夜》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对1930年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论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当时的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6.《子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代表,突出地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是某一阶级的典型代表;二是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三是清楚地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其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子夜》写作背景和动机•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讨论。“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当时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主题思想: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一、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宏大的现实主义主题。•1、现实主义主题:•《子夜》反映了1930年左右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在题材的选择上,注重时代性和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在谈到写作《子夜》的创作意图时,茅盾说:“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2、浪漫主义格调:•原书英文名:《夕阳:1930年中国的浪漫史》;•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主人公(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写作细节上的浪漫主义手法。•“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子夜》里处处强调节奏、速度、动感,这种表达方式映射了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喧嚣,既是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同时也与人焦虑的内心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典的审美传统是不一样的。•茅盾表现吴荪甫的细节中也处处充满动感,形成现代性格。•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吴荪甫:•三十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全书以他为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联结点和矛盾斗争的中心。作者抓住吴荪甫经营民族工业由发展兴盛到失败衰落的过程,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1、吴荪甫出生于封建家庭,同时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他既具备经营实业的本领,也养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志向。他会“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而“用另一只眼睛注视着经济上的事”。•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经营电厂、米厂、油坊、当铺、钱庄,希图建成一个“双桥王国”,而且在上海开办了裕华丝厂、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兼营公债市场上的投机生意。益中公司成立后,便毫不迟疑当即吞并了八个小厂,并接办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在其资产大大增加后,他所经营的范围也迅速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还有灯泡、热水瓶、玻璃、橡胶、阳伞、肥皂、赛璐珞等。当他的野心逐步得到实现时,他对未来充满着憧憬:“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即使在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时,他的野心仍然不死,还想尽一切办法与赵伯韬斗争。•他性格中的首要特点是果敢、自信、敢作敢为、刚愎自用。同时,吴荪甫性格当中也有凶狠、残酷的一面。•当家乡双桥镇的农民起来暴动时,他除了动用地方武装外,还打电报请政府火速调动保安队前去镇压。当他把自身的危机转嫁到工入身上工人起来斗争时,他气得“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为了镇压工人,他施展各种阴谋诡计:收买“忠实”总管,收买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并动用大批军警宪特等。在对待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同业小厂时,他摆出一副“正要攫食的狮子的姿态;一个个吃掉它们,连他的妻子都说:“你这人真狠毒”。他为了做投机生意,和蒋汪两派军阀来往密切:他既和汪派政客唐云山结成“莫逆之交’,贩卖军火,和汪派反动军官黄奋保持密切联系,还和蒋派反动军官雷鸣维持着一定友谊。•作者还揭露出吴荪甫色厉内荏的一面。吴荪甫在雄心勃勃地经营企业时也常常表现出颓丧情绪。他抱怨自己“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底下全是地雷,随时会爆炸起来,把你炸得粉碎”;当他被愤怒的工人群众包围时,即使坐在备有钢板和新式防弹玻璃的汽车里,旁边又有带枪的保镖,他的心还是“卟卟”地乱跳,直至晚上回到家里,还是神思不定。“尽管他用尽精力往里收,可是他那颗心兀自摇晃不定,他的脸色也就有时铁青、有时红、有时白”,当他在交易所看到自己大亏本时,当场就昏了过去,接着又想自杀,最后带着妻子逃走了。吴荪甫平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私生活比较收敛。但在他的事业遭到失败,苦闷无法发泄时,便把全部烦恼倾注到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追求上。他夜游黄浦江,对交际花徐曼丽纵情戏谑。访问秘密艳窟十四号,到夜总会去推牌九、押宝等。甚至奸污了女佣王妈。•2、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子夜》通过吴荪甫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吴荪甫形象分析•吴荪甫是《子夜》的主角,是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吴荪甫出身封建世家,曾游学欧美,见多识广,具有现代工业的管理观念和能力。他性格果敢、自信,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被誉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可惜吴荪甫生不逢时。吴荪甫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在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排挤控制和扼杀下,吴荪甫的自信转为颓伤,精明强悍转为色厉内荏。在镇压双桥镇农民暴动和裕华丝厂工人罢工上,他凶狠残暴,阴险毒辣,暴露出他仇恨革命、仇恨工农的一面。他处在交易所竞争、工人罢工、农民暴动这“三条火线”的搏斗中,内心感到虚弱而惊恐;在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中又表现为冷漠和无情。吴荪甫资本雄厚,不乏魄力和手腕,又竭尽全力地奋斗、挣扎,但仍无法改变惨遭破产的悲剧命运。从而雄辩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