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孕育了山西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三晋的悠久历史。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煤炭资源大省、文化旅游强省、绿色转型重省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加快建设新山西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惠及三晋人民、荫被子孙后代的惠民工程,是全省人民的夙愿。忻州是汾河的发源地,处于汾河治理保护的首要环节,肩负着汾河治理保护的第一责任。实施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事关忻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省城人民饮水安全,事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机遇,我们将重点推进和实施汾河流域(忻州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确保三晋母亲河清水长流。汾河流域(忻州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涉及水利、环保、林业、农业、畜牧、煤炭、工业、旅游、建设、国土等十多个行业和宁武、静乐两县18个乡镇,将是我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一项重大综合性工程,是实现忻州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蓝天碧水战略的一项重点示范性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也是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在忻州境内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的实施,不仅对忻州特别是相关县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而且对全国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为实施好这一工程,以全省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为蓝本,以部门和宁静两县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为基础,统筹规划,特制定了本方案。一、汾河流域(忻州段)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起偏关沿古长城、恒山与内蒙古、朔州、大同分界,南至石岭关由西向东与吕梁、太原、阳泉毗邻,西隔黄河与内蒙、陕西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总面积25472平方公里。汾河发源于忻州市宁武管涔山雷鸣寺(地理位置在东经112°0′30″,北纬38°15′16″),流域面积(宁武、静乐两县)344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水资源总量27025万m3/a,地表水可利用量9622万m3/a,地下水可开采量1944万m3/a,重复利用量1570m3/a。水资源可利用量9996万m3/a,可利用率37%。汾河流域在我市境内全长94.1公里(其中干流长83公里),北与桑干河、东与滹沱河为邻,以云中山为分水岭;西与岚漪河为邻、以管涔山为分水岭;南接太原市娄烦县与静乐县丰涧镇汾河接壤处。其中,汾河干流由北向南在宁武县境内流经涔山、东寨、化北屯、石家庄四个乡镇,在静乐县境内流经段家寨、鹅城、神峪沟、丰润四个乡镇,后经太原市娄烦县进入汾河水库。整个汾河流域目前涉及宁武、静乐两县18个乡镇、515个村庄、22.2万人,占两县总人口的68.9%,占全市总人口的7.3%。对于汾河流域的治理,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特别是1988年开始的汾河上游治理工程历时20年,每年都安排专项治理资金进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两县共完成初治面积1900平方公里,建成基本农田60余万亩,建淤地坝123座,控制流域面积825平方公里,可拦蓄泥沙6200万立方米;完成植被建设220余万亩,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度增加了35%,累计达到43%,其中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度增加了53%,累计达到60%。同时,为治理汾河污染,提升汾河水质,宁武、静乐两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加大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力度,有效地保证了汾河源头水质。两县先后取缔关停土小企业298家,铲除土焦26户,关闭改良焦炉14座,取缔了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的排污口,关闭了汾河源头的鑫隆煤矿和汾河流域的8座煤矿。此外,为保护森林、涵养水源,还对东寨镇、涔山乡散居在管涔山腹地深山老林的57个自然村1605户6400人逐步实行了移民搬迁。尽管如此,汾河流域忻州段作为全省汾河流域的发源和上游核心区域,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流域忻州段位于宁武、静乐两县,流域面积344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川少,沟壑万千,土地贫瘠,植被覆盖度小,水土流失面积2692.19平方公里,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78.2%。按地形地貌划分为三大类型区,即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阶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整个地形支离破碎、起伏不平。沟壑密度大,地表植被差,地表为黄土覆盖,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总面积846.8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静乐县),占流域总面积的26.9%。流失面积840.95平方公里,占本区域内总面积的99.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7101吨/平方公里;在本区域内沟缘陡坡地侵蚀模数为7000-10000吨/平方公里;占本区域内44%以上的沟谷地,地形复杂,多为35°以上的坡沟、悬崖,常出现崩塌、溜泻等重力侵蚀现象,本区域侵蚀模数多在10000吨/平方公里以上。土石山区,山坡陡峭,石厚土薄,岩石裸露。该区总面积1914.4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0.82%。水土流失面积1698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77.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500吨/平方公里,侵蚀总量为457.4万吨。黄土丘陵阶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川及盆地区域,地面起伏不大,但有些地方冲沟正处于发育期。另外,该区阶地区是河两岸延伸沟壑区,它具有其本身特点,又有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共性。该区为流域内主要产粮区,生产条件较好,其水土流失方式主要以洪水冲刷蚕食,使之产生坍塌为主;该区总面积387.4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2.3%。其流失面积363.7平方公里,占该区面积的93.88%。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700吨/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冲毁农田,剥蚀土壤、减低肥力,而且容易造成水库泥沙淤积、自然河道堵塞,导致生态失衡。(二)植被覆盖率低汾河流域忻州段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常年干旱少雨,流域内植被稀少。根据全省卫星影像数据和二类调查成果,目前流域内有林地面积615万公顷,疏林地120公顷,灌木林地2478.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238.3公顷,苗圃地18.2公顷,宜林地3964.5公顷,非林业用地18215.2公顷,森林覆盖率2.15%。其中:宁武县有林地面积227.3公顷,疏林地44.6公顷,灌木林地2228.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060公顷,苗圃地18.2公顷,宜林地1909.6公顷,非林业用地8082.3公顷,森林覆盖率1.68%。静乐县有林地面积387.7公顷,疏林地75.4公顷,灌木林地249.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78.3公顷,宜林地2054.9公顷,非林业用地10132.9公顷,森林覆盖率2.57%。由于流域内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特别是管涔山93万亩原始次森林,胸径在26厘米以上的树木株数仅占总株数的12.58%,其涵养水源能力明显下降,导致生态失衡,旱涝灾害频繁,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三)降雨量减少汾河流域忻州段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春季干旱缺雨,夏季短暂热量不足,秋季低温霜冻早,冬季漫长严寒雪少。年平均气温6℃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6.7℃,最低-30.5℃,无霜期在95-147天之间,≥10℃的积温在2208℃-3016℃,年平均日照280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90mm左右,但分布极不平衡,各季降水量极不均匀,多集中在七、八、九三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年降水量最多为750.6mm,最少的是226.1mm.年平均蒸发量1916mm。区内季风作用十分明显,风大风多是本区域气候特点之一,主要风向是西北风,东南季风作用很弱,因而造成区域内干旱少雨。如,宁武县正常年平均降水量452.3毫米左右,而近五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为438.2毫米,特别是管涔山腹地正常年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而近年下降到600毫米左右,必然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四)水源水量下降由于全球气温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水土流失等多重因素影响,汾源——雷鸣寺泉出水量已由有记载的最大为1立方米/秒,下降到上世纪50年代的0.6立方米/秒,再下降到上世纪末的0.4立方米/秒,现在已下降到0.2立方米/秒左右。相应的汾河年径流量也由解放前的1.89亿立方米下降到上世纪60-80年代的1.46亿立方米,进而下降到目前的不足0.6亿立方米。(五)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影响汾河上游的主要污染为工业、生活废水,目前纳入汾河流域忻州段的废、污水为每年420.3万吨,占全市废、污水排放量的8.2%,而目前我市汾河流域仅建成宁武东寨、静乐县城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且污水处理水平低,仅能达到国家污水处理排放一级Ⅱ标准。同时,宁武东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1250吨,静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4000吨,且由于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低,实际处理量达不到设计能力和标准要求,因而已不能满足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流域内两处100吨/日垃圾处理厂虽已立项,但均未建成,垃圾处理能力目前为零。(六)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较大宁武、静乐两县境内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共有煤矿45家,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对汾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由于采空塌陷对含水层的破坏及矿井排(突)水引发的矿山地下水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汾河及其支流的补给水源和水量;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灾害,破坏了汾河支流和干流河床,从而导致地表水漏失,减少了汾河的来水量;煤炭的开采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严重破坏,影响了流域水资源的涵养;煤矿矿山废水、废渣的排放对汾河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冲毁农田,剥蚀土壤,减低肥力,而且容易造成水库泥沙淤积,自然河道堵塞,导致生态失衡。同时由于植被稀少,地表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加之煤矿开采、煤炭洗选等对水资源的破坏,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较低,对汾河流域忻州段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极大地制约了流域各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实施重点(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再现汾河流域自然生态和秀丽景色、构建和谐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目标,按照“能宽则宽,能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紧紧抓住汾河源头和干流沿线两个重点,坚持生态修复与治污保水同步、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并重,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依法关闭治理与发展接替产业相结合、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程与“蓝天碧水”、“兴水战略”、造林绿化等重要工程相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依法治理,举全市之力,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趋势,使汾河水源地和沿途流域逐步得到修复与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总体目标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与保护,确保汾河水源地水量止降复升;通过河道疏浚和整治,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通过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使生活和工业污废水达标排放和零排放,通过对煤矿等严重污染企业的关停和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通过种树、种草和有效管护,大幅提高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水平,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通过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实现绿色转型,壮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生态环境执法体系,推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维护汾河流域生产和经济发展秩序,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之,通过全市上下十年的共同努力,使汾河流域忻州段成为全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带、生态效益带、休闲景观带和富民工程带,成为带动忻州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和全国资源型地区实行可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