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6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练习(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词复习含答案0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练习题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3.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参考答案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工整的对偶句写景: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一写远眺,一写近观,抓住建德江畔景色的特点,写出它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羁旅之愁,使情物化。3.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雨做铺垫。的原因。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练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孤山寺遇雨白居易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空蒙连北岸,萧飒入东轩。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白诗首联的“拂波”一词把乌云低压水面的情景写得极富动感,为后面写B.白诗颈联从空间着笔,“北岸”“东轩”风雨飘飞一片迷茫,交代了拟宿C.苏诗第一句写乌云翻涌如墨汁泼洒,却遮不住山,借乌云的气势来凸显山的雄姿。D.苏诗三、四句写风吹云散雨过,西湖水碧如镜,表现了天气转变之快,境界大开。E.苏诗写雨意不在雨,全为了一个“醉”字。人因酒而醉,诗因醉而作,别具风味。2.两首诗所写雨各有什么特点?“风荷一向翻”和“白雨跳珠乱入船”向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参考答案1、CE(C、用乌云翻涌的气势渲染暴雨即将来临的气氛。E、醉于酒,更醉于雨景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2、答案要点:白诗所写雨:细密。苏诗所写雨:急骤。“风荷一向翻”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风吹雨荷,荷叶朝同一方向翻去的情景,“翻”字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特别的动态和美感。(与“一一风荷举”有异曲同工之妙。)“白雨跳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飞溅的雨点比作“跳珠”,“跳”和“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和急。“白雨”与前面的“黑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衬托下雨显得白而透明,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注:赏析要点面结合)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练习题1.默写这首词。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4.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略2.答: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4.答: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5.答:表大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0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练习题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参考答案1、“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2、“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4、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5、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6、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05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磅礴()岷山()云崖()2.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A.首联和颔联B.颔联和颈联C.首联和尾联D.颈联和尾联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4.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D.这山像个大葫芦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二.阅读理解及分析志。如“山舞了怎样的情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6.在《七律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7.解释下列词语。等闲——逶迤——磅礴——开颜——8.这首诗的中心句是9.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10.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诗。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三、阅读探究、写作12.将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关于毛泽东:关于长征:13.“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14.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参考答案1.逶迤(wēiyí)磅礴(bó)岷山(mín)云崖(yÁ)2.B3.下联: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4.C5.好。“云”更加形象,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特点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开颜:欢悦。8.红军不怕远征难9.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勇抢大渡(飞夺泸定)、喜踏岷山只要贴合文意,言之成理就行。10.抒情七律11.C12.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长征: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13.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14.略。06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练习题1.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胜日”指的是()2.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一时”指的是()3.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4.《春日》是诗人漫步在()河畔,享受踏青的乐趣。诗中的哪两句诗你觉得最富有哲理?()参考答案1.风和日丽的日子2.一时间,形容时间短暂3.平常4.泗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0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练习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内容+情感先概括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再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抓住“离家”、“回”、“来”概括内容;感情,暗寓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自对句中,自伤“老大”之情。“笑问客从何处来”,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写法+效果先指出用了何种写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写法;再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写法。如: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09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练习题一、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特点。二、给下列词语注释浪淘沙:浪淘风簸:天涯:银河:牵牛:三、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冲风破浪,一往无前二、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