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第1讲说明文三要素[2019·成都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古人爱“海淘”①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②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入苜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③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晚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④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⑤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口”转“内销”。⑥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⑦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罗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⑩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和深入。1.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3分)[答案]外来物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外来的各种人才。[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解答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注意信息源提取。提取时注意关键词、过渡句等。如抓住第⑤段,可提取“外来物种”和“‘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然后再抓住第⑨段,不难提取“外来的各种人才”。2.参照第⑤段,在第⑧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3分)[答案]示例:除了物种和物品,被引进的还有各种人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概括能力。首先研读第⑤段,判定这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分析第⑧段前后,看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即可。上文⑥⑦段介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下文第⑨段介绍引进外来的各种人才,然后仿照第⑤段的结构拟写即可。3.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答案]可以删除第④段。文章就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安排内容,第④段旨在说明许多人对物种引进时间不熟悉,与前后内容不匹配。[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思路与结构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每个段落说明的对象,然后联系作者说明的意图,进行判断。本文①至③段,说明的是外来物种的引进,而第④段介绍许多人对花生、玉米的引进时间不熟悉,内容与“中国古人‘海淘’”不匹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删除。技法精讲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内容(对象)是什么?2.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4.请概括××有何特点。【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2.寻找说明对象(1)看标题。有的标题便是说明对象。(2)抓首段。如果选文没有题目或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就要先研读第一段,首段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的。(3)抓关键句。如中心句、总结句。(4)抓线索。看文章围绕什么来阐述,分析出说明的重点。3.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标题,从标题当中找出对说明对象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2)看首尾段,有些总分式结构的说明文会在开头段或结尾段集中出现介绍说明对象特征的字词。(3)归纳段意,从中找出符合说明对象“特征”的部分。(4)注意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表顺序的词和连词以及“冷热”“大小”等形容词。(5)注意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借助说明方法概括特征。【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考点拓展:分析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揭示说明内容。(2)表达上:运用了××(修辞或写作方法),新颖独特,吸引读者。(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有趣。【考点专练】《满分训练》第三题3小题、第四题1小题、第六题4小题、第九题4小题。考点二说明顺序角度1辨析说明顺序【常见题型】1.文章×段和×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本文(本文第×段到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顺序的特点(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3)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如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抽象到具体、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2.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一般对实体性事物,包括建筑物等结构布局的介绍,多为空间顺序;一般事理性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而介绍事物历史发展演变、农作物生长过程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来说明。3.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以时间为序的说明文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词,如朝代、时间名词等。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方位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其原因……”表示由果到因、“其中的原理是……”表示由现象到本质等逻辑顺序的词。4.从事理关系入手,分析顺序有些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没有明显外在语言标志,我们需要概括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根据文段间的事理关系,把握文章顺序。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等。★考点拓展:段落顺序能否调换解答段落或语句能否调换类问题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表态(能或者不能),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各段落讲解的内容),最后说明调换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答题模板】(1)本文(第×段到第×段)的说明顺序为××。(2)不能调换。×段介绍了……,×段介绍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关系(或按照××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角度2分析段落作用【常见题型】1.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2.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思路】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查:内容上,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中心的联系;结构上,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文的关系;表达效果上,针对在表达上富有鲜明特色的句子。1.句段在开头含有题目中的词语,则往往起到开篇点题,直接揭示(点明)说明对象,以及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果没有点题,那么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如果有景物描写,或情景描述,或连续发问,或引用故事(典故)等,则有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有总领句(中心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总领下文的作用。2.句段在中间中间段比较短,那么就要联系上下文考虑是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中间段比较长,那么就要考虑是否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某一特点,是否蕴藏着情感等。3.句段在结尾末段的作用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如果与文章开篇相呼应,则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考点专练】《满分训练》第一题4小题、第五题2小题、第八题4小题、第九题1小题、第十一题3小题、第十二题2小题。考点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题型】1.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文章引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析画线句部分的作用。【答题思路】说明方法的难点是掌握“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1.从特点上看,下定义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2.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3.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4.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完整,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正确)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错误)例如: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作晕。(作诠释)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考点专练】《满分训练》第一题2小题、第三题2小题、第四题3小题、第五题4小题、第六题3小题、第七题4小题、第九题3小题、第十题1小题、第十一题2小题、第十三题3小题。第2讲理解内容筛选信息[2019·枣庄]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的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木栓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