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了解写作背景。2、疏通第一自然段文意,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及用法。3、了解诵读技巧、熟读课文第一段。(一)作者介绍韩愈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古文运动中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二)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古文运动(三)写作背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为了回答这种责难而作的(四)解题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对不对?“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听第一段录音理解文意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学者:即求学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1、表示“‥‥‥的原因”。2、表示“用来‥‥‥的”。这里是:“用来‥‥‥的”精雕细琢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业:学业。惑:疑难问题。受:同“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动词,懂得,明白。之:代词,代道理,知识。孰:谁,疑问代词。惑:名词,疑难问题。从:动词,跟随,追随。为:动词,作为,成为。解:理解。v.有疑难问题n.疑难问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闻:知道,懂得。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师:意动,“以……为老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疑问,岂,哪。年:年龄。相当“于”状语后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所以,因此。无:不论,不分,动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年龄大的人,年龄小的人多多益善十年春,齐师伐我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名词,军队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师之•古之学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他那些他们的阅读第一段,找出与下列标题相符的内容.对号入座教师作用从师必要性择师标准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者必有师第一段修辞探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顶真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自己的口气,作者的心情。1、作者生平写作背景3、自己的口气,自己的感受。•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引用古典诗文来表情达意,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温总理的发言稿和讲话稿,总结出引用古典诗文的效果和技巧。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的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的说本文没有中心论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