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编号: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请书(教育实践类)成果名称: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成果完成人:陈南梁徐广标郁崇文李炜晏雄等成果完成单位(盖章):东华大学主管部门:教育部推荐单位(或三位理事):东华大学成果起止时间:2009.3—2014.9申请时间:2014年10月8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制2填表说明1.申请编号由秘书处统一填写2.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3.成果曾获奖情况不包含商业性奖励4.成果起止时间指实践检验时间5.申请书用A4双面打印,正文内容应不小于四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3一、成果简介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着手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于解决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理念差异、知识结构匹配及实践能力衔接等突出问题。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培养模式改革,基于非全日制工程教育积累的经验,立足纺织行业需求,校企协同,顶层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实践,建设企业导师队伍,采取指标单列,分类选拔招生,加强案例教学,加强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严控论文质量,实施职业资格衔接等。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新考核评价体系。培养质量保障,建立过程管理规章与制度,建立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施经费保障措施。3.创新点采用“122”“三全程”研究生培养模式,“122”模式,即1位学生,校内外2位导师,学校企业两种经历;“三全程”,即校企全程参与顶层设计,全程参与实践项目,全程参与培养过程。形成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创业三个模块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案例教学,强化以基地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建设16个经典案例,87个培养基地,179项实习实践课题,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立“43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教学目标和方式。以产、学、研、用“四结合”为评价目标,以项目设计、实践、创新为评价要素,以社会、行(企)业、学校三方为评价主体,建立“43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效果评价。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包括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管理、基地运行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论文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保障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自2009年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纺织领域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取得大量的实践成果,标志性成果包括,纺织工程领域进入“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连续两届2名“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名首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1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毕业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教学成果受教育部和同行高度关注,正通过领域协作组、期刊杂志等途径为同行所知。成果不断被师生认可,生源一志愿率100%。未来随着东华大学纺织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成效显现,将为该领域研究生培养起到很好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其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宝贵经验。4二、主要完成人情况第(一)完成人姓名陈南梁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10月最后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东华大学专业技术职称教授联系电话13901638027现任党政职务纺织学院院长电子信箱nlch@dhu.edu.cn邮政编码201620通讯地址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教学获奖:曾获东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11年获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年度人物;2012年获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2012年获“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特等奖奖金;2012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2013年获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团队”;2013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2014年获“上海市教育十大年度人物”。科研获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中承担的“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作为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受到国防科工委表彰。主要贡献(1)负责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顶层设计;(2)全面负责纺织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组织协调,部署实施各项改革措施;(3)负责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4)负责研究生实践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本人签名:陈南梁2014年10月8日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主要完成人一般不宜超过5人。5第(二)完成人姓名徐广标性别男出生年月1976年9月最后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东华大学专业技术职称教授联系电话18121176118现任党政职务纺织学院副院长电子信箱guangbiao_xu@dhu.edu.cn邮政编码201620通讯地址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教学获奖: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5);2009年度东华大学讲课竞赛优秀奖;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4/5)科研获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10);2011年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7/10);2013年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5/10);荣誉称号:2009年度东华大学师德建设青年标兵;2009年度东华大学优青后备人选;2012-2013年度考核优秀主要贡献(1)具体负责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负责教学环节实施,包括导师队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等,负责研究生基地运行与实践教学活动;(2)负责协调教授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3)负责建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评价建立本人签名:徐广标2014年10月8日6第(三)完成人姓名郁崇文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4月最后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东华大学专业技术职称教授联系电话021-67792664现任党政职务无电子信箱yucw@dhu.edu.cn邮政编码201620通讯地址上海市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2009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5);200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2011年获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4)。主要贡献(1)协助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综合改革;(2)协助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3)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建设本人签名:郁崇文2014年10月8日7第(四)完成人姓名李炜性别女出生年月1971年9月最后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东华大学专业技术职称教授联系电话13764022421现任党政职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电子信箱liwei@dhu.edu.cn邮政编码201620通讯地址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讲《针织学》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奖教金。主要贡献(1)负责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负责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基地建设;(2)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论文质量评估工作(3)协助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环节的实施本人签名:李炜2014年10月8日8第(五)完成人姓名晏雄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06月最后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东华大学专业技术职称教授联系电话021-67792682现任党政职务电子信箱yaxi@dhu.edu.cn邮政编码201620通讯地址上海市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成果何时何地曾受何种奖励1、2005.3获得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2、2005.6获得2005年度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2009.12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纺织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主要贡献(1)负责组织起草与制定《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业学位基本要求》;(2)负责组织起草与制定“纺织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以及学位论文案例库的建设;(3)负责组织起草与制定”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业学位评估标准。本人签名:晏雄2014年10月8日9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第(一)完成单位名称东华大学主管部门东华大学联系人徐广标联系电话18121176118传真021-67792627电子信箱guangbiao_xu@dhu.edu.cn通讯地址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邮政编码201620主要贡献为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提供全面支撑,主要包括:(1)在招生方面,学校采取指标单列,推免倾斜,动态配置招生指标;(2)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出台政策,推动企业导师队伍建设;(3)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推动基地管理与运行;(4)在过程管理方面,学校提供一系列质量保障的规章与制度;(5)在培养模式方面,集全校之力参与纺织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6)在经费保障方面,下拨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基地建设、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等。单位盖章年月日注:联合申请项目此页可复制填写,主要完成单位一般不宜超过3个。10四、推荐、评审意见推荐意见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是我国首批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之一,也是50所“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之一,纺织学科连续3次在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第一,该学科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曾有8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纺织学科是教育部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纺织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学校作为传统工科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纺织工程领域和材料工程领域进入“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纺织工程领域连续两届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首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为国纺织工程领域培养大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所获成果在全国纺织院校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学校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优先保障教育教学,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写入《东华大学章程》。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员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组织结构,完善工作机制,统筹相关资源,为保障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管理和服务支持。同意推荐!推荐单位公章/三位理事签字:年月日初评意见评审组签字:年月日11复评意见复评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年月日审定意见会长签字:年月日12五、附件目录1.反映成果的总结(不超过5000字)2.其他相关支撑材料,不提交纸质版,可将电子版(pdf格式)刻到两张光盘内提交,需列出光盘内支撑材料目录。13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成果总结报告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按照教研[2009]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内容要求,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实践、制度机制改革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纺织领域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1.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122”“三全程”特色纺织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是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东华大学纺织工程领域自1998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到目前已经为国家培养数百名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同时长期教育实践中锻炼了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导师队伍,初步建立了一套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质量保障等体系,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为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执行东华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试点综合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出了研究生“122”“三全程”的培养模式。所谓“122”模式,强调一个学生由两位导师指导,其中一位导师来自行业企业,学生在培养期间,到企业实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