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一)重要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对家庭教育作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的目标要求。这充分说明,家庭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神圣职责。从社会结构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考量标志。从人的发展规律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最为主要的外部环境,更是血脉传承、家族文化和精神素养的重要延续。从教育的环境而言,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撑和有益补充,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格局。(二)现实背景省委“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目标明确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要求,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建设、人的文明素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外来移民城市,城乡2居民的原有的家庭基础、背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全市100多万中小学生家庭来说,家长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文明素质乃至城市文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将是极其关键的。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家长群体,在原有家长学校等多样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上,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创新和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苏州教育进入到了以学有优教、善教乐学为特色的发展新阶段,一方面,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家庭教育,打造苏式教育、构建苏州教育的区域特色必须关注具有苏州特点的家庭教育,形成具有苏州特点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开放化时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仅靠学校教育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实施家庭教育课程化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对于进一步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着起着重要的作用,意义深远。二、实施基础多年来,苏州市中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切实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沟通、优势互补的良性的运行机制。2006年,苏州市首创网上家长学校,搭建起一个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交流家教经验的网络平台,组建了一支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州市中小学多年来普遍开设了家长学校,以讲座、校园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义工、家访、家庭教育小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各区域、各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也各具特色,3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家长学校,为我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全面促进苏州中小学的转型升级,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课程化。从我市中小学现有情况看,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系统化、均衡化、科学化还相对不足。学校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资源开发、教材建设、评价制度以及教师培训、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行政推进、学校参与、社会支持的方式,全面大力推进我校家庭教育课程化势在必行。三、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四个层面。1.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2.通过家庭教育课程有效实施,更好的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个性发展。3.促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系列化,形成规范化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教材和各类德育资源,创设家庭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课程。4.构建苏州家庭教育课程实施网络,打造指导家庭教育专业化团队,搭建家庭教育学习、培训、考核、评价平台,丰富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资源,扩展苏州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空间,形成苏州家庭教育新常态,打造家庭教育课程化特色品牌。四、课程内容4(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等。(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特征,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认知、情感、行为等),孩子的个性表现,网络社会与孩子发展,不同家庭孩子身心变化特点等。(三)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倾听与表达的方法,赞美与惩罚的技巧,亲子沟通的误区解析及应对,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情绪调适,亲子体验活动等。(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养,情绪管理,性话题的早期教育,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应对,孩子网络能力的指导,珍爱生命与自我保护等。(五)孩子的道德品质指导:体谅与理解他人,尊重与感恩父母,文明礼仪与诚信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遵守社会规范,热爱劳动,塑造健全人格等。(六)孩子的学业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指导,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应对等。(七)孩子的交往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异性同学交往指导,师长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热爱自然等。(八)孩子的人生生涯与职业规划:树立正确人生目标,不同学段的衔接,职业启蒙与理财指导等。(九)家校沟通与融合: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认同学校的文5化与理念,与老师沟通的方法,学校活动的参与等。(十)新型家长素养:地域文化认同,父母素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父母素养提升的方法等。五、实施方式家长学校(社区、相关机构)组织授课讲座,家长自主学习,亲子阅读、参观体验、校园开放等活动,家庭志愿者活动,家长沙龙研讨、家长互教互学,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资源,利用市民终身学习云平台等现代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沟通、发布与辅导等服务。此外,还可通过电视、电台等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六、资源开发1-9年级教材读本开发共9册;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汇编(小学低、中、高,初中);网络资源(各学段)的研发(课例,微视频等);学习记录(评价手册)编写。七、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家长学习效果评价、学校实施家庭教育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家庭教育课程实施课例评价、优秀家庭教育课程教师评价表。八、保障条件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市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领导小组,制定家庭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并确6定专项经费;⒉成立各相关部门组成的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并给予财政经费保障,通过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等机构或平台具体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研究、服务、培训,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专业队伍、专家团队和科学研究团队;⒊聘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校德育、家庭教育及课程方面的专家成立家庭教育课程化专家指导组,并成立家庭教育课程总课题组;⒋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建立家庭教育课程研发中心,组织家庭教育教材读本编写团队,并由各界专家组织编纂,将体现苏州地方特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同时组建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团队;⒌采取区域或学校申报、答辩的方式,遴选确定25所左右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课程实验学校进行试点;⒍启动实施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2015年首批是基地学校每校1位教师及各市、区推荐的教师,共50位左右,完成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后方可应聘为中小学校家长学校指导教师。力争在5—6年内实现每校拥有至少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目标,并推出一批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培训(高级)证书》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颁发的《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高级)证书》的教师。苏州市级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年须进行工作考核,采用定期进阶培训和注册制度;⒎制定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课程培训考核办法与优秀家长积分7和奖励办法;⒏开展家庭教育课程推进先进学校、先进个人、优秀教师评比;⒐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家庭教育课程化实施过程开展持续性的质量监测并定期发布监测结果,形成质量监测报告;⒑委托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九、进度安排(一)时间进度2014年年底前:进行前期论证与准备工作。2015年上半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总课题组,完成实施方案;完成问卷调查,组建编写组,制定教材读本总体框架、确定编写思路并实施教材读本编写工作(1年级和7年级教材读本);确定25所左右的项目实验试点学校;启动实施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2015年下半年:8月中旬召开项目启动大会、成立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新教材读本的师资培训;9月秋季开学发放教材读本,启用1年级和7年级教材读本。2016年:实施第二期项目(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年底前出齐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全部教材读本,并在三年内对前期读本完成修订、完善。(二)责任分工由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总负责人,分管副局长任项目负责人,参与部门由局特聘专家、机关相关职能处室、直属事业单位及项目试点学校组成,职能分工如下:8信息处:负责前期信息宣传、舆论引导,征集志愿者团队、广集各界智慧、呼吁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并通过教育电视台等持续性报道、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人师处(教师发展中心):与德育处协同负责师资培训。德育处:负责遴选征集项目试点学校,协调项目实施。初教处、中教处:负责组织实施调研及课程体系设计。教科院:负责课题立项申报、成立教材研究组。电教馆:配合信息处做好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建设和舆论宣传等工作。学生关爱资助中心:关注学生、家庭需求,提供必要支持。家长学校(网校):协助研究与指导中心具体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研究、服务、培训。试点学校:参与课程研发、实施。9附件1: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鸿声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陆俊秀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月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成员:邱惠霞市文明办副主任朱晓平市财政局副局长李婧娟市教育局副局长康文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兆玮团市委副书记葛维玲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李婧娟兼任办公室主任。10附件2:家庭教育课程化总课题组组长:顾月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副组长:李婧娟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成员:朱文学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朱文潇苏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徐洁苏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长朱瑞春张家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陆培新常熟市教育局副局长陆惠良太仓市教育局副局长、副书记蔡惠林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钱晓荣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兴元吴中区教育局副局长陆巧明相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副书记朱敏姑苏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林红梅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陆军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严乃超太仓市教培研中心教科员王颖吴中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德育教研员宋大男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德育教研员冯凌燕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校长11黄蓓莉苏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校长倪钧苏州市平江中学副校长邢华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副校长叶月香苏州市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副校长张维元苏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任李凤祥苏州市德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市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