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的循环,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二战后近6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过5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5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分别是:•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一、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1948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境况不同,随后分批进入危机。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显示出了非同步性,危机在各国延续的时间及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内部各种矛盾加速激化的结果。危机的普遍性:1951年,加拿大、日本以及英国先后发生危机;1952年初,法国、德国接着陷入危机;在此期间,欧洲的其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大战期间急剧膨胀起来的生产能力与相对较小的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二、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随着各国经济普遍完成了恢复并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期性开始趋于一致。从1955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以大量固定资本投资为标志的周期性经济高涨。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也日趋激化,终于在1957年爆发了战后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我们来看一组关于这次危机的数据。表9.1.11957-1958年世界经济危机概况国别危机前的最高点危机时的最低点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下降月数失业人数(万人)失业率(%)美国1957年4月1958年4月-13.5135087.5日本1957年6月1958年6月-10.41392-英国1957年10月1958年10月-3.71359.62.1法国1958年3月1959年2月-5.01117.9-联邦德国1958年2月1958年5月-1.44113.26.3意大利1957年10月1958年8月-3.48176.6-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二个周期的开始;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时间最长,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13个月,下降幅度达到13.5%;这次危机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入危机;危机在深度和规模上超过了第一次危机。三、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进入了周期性的短暂高涨阶段。从1973年第四季度起,各国又一次接连陷入经济危机。危机爆发的背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上涨愈趋严重,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陷于瓦解;石油危机。我们来看一组关于这次危机的数据。国别危机起讫年月危机持续月数工业生产指数下降幅度GNP下降幅度基期危机前最高点危机期最低点美国1973.12-1975.4181967=100127.5109.9-15.3-5.7英国1973.10-1975.8221970=100111.498.5-11.0-5.4日本1973.1-1975.1121970=100132.9105.2-20.0-3.4意大利1974.5-1975.8151970=100126.097.8-22.4-联邦德国1974.5-1975.7141970=100111101-11.4-4.4法国1974.7-1975.591970=100129108-16.3-5.4表9.1.2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概况危机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这次危机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都超过了战后前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出现了“滞胀”现象。四、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73—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陆续进入了复苏阶段,但复苏的进程缓慢。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生产于1976年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英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则分别到1977年夏和1978年初才达到危机前最高水平。此后,各国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而且停停走走,没有出现明显的高涨。从1979年7月开始,各国又接连陷入经济危机。以下是危机持续时间和生产下降幅度情况。国别危机起讫年月危机持续月数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失业率(%)美国1979.4-1982.124411.810.8日本1980.3-1983.1354.12.5联邦德国1980.5-1983.13312.28.5英国1979.7-1983.14314.812.5法国1980.3-1983.1357.48.2意大利1980.5-1983.13322.010.5表9.1.31979-1982世界经济危机概况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更为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同步性;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危机持续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大量倒闭;世界贸易严重萎缩,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工业生产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W现象,使危机持续时间长,但危害小于上次危机经济危机伴随着结构性危机,导致结构性失业。发展中国家受到损害,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使得发展中国家以浮动利率计算的外债加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加强国内市场保护,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困难,收入锐减。五、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80年代初发生第四次经济危机后,经过8年左右的增长,发生经济危机的周期因素逐渐累积成熟。刚刚跨入90年代,各国就相继陷入危机。这次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美国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美国从1990年7月陷入衰退到1991年3月蹒跚走出谷底,只用了8个月时间。1992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1.0%上升到2.7%,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反映良好,工业生产、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明显好转,1993年全年工业生产指数较上年增长4.2%,失业率从1992年的7.2%降到1995年的5.7%。日本在这次危机中持续的时间最长。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1991年春季开始,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形成所谓“平成萧条”。1992-1995年,日本经济连续四年成下降趋势。期间,1993、1994、1996年分别下降0.1%、0.5%和0.9%。1996年虽已开始走向复苏,但全年的增长率仅为2.2%,并且直到21世纪初,日本的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第二节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与战前相比,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赖以运转的国内外条件,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与战前相比,也出现了某些重要的特点。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一次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依次经过萧条、复苏和高涨三个阶段,为下一次危机准备条件,周期的各个阶段较为清楚。战后却不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依次交替不如过去那样清楚,尤其是萧条和复苏阶段更加难以明确划分。复苏危机高涨危机萧条战后经济危机阶段性不明显的原因: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周期的干预和调节,对熨平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各国政府依靠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为充分行使调节经济的职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打击程度相对较轻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多次发生经济危机和生产下降,但总的来说都不如二战前爆发的危机那样沉重,持续的时间也没有那样长。但是,战后危机的破坏程度有一个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即战后初期的危机生产下降幅度较小,进入“滞胀”后,危机则表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美国除了1974-1975年危机使工业生产下降了15.3%之外,其余几次最多为13.5%和11.8%,同1929-1933年大危机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6.2%相比,下降幅度相对小得多。日本下降了32.9%,德国下降了40.6%,英国下降了23.8%。生产下降幅度较小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作用的加强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暂时得以缓和;二战后各国危机次数不等,时间参差不齐,深度各样,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为向国外转嫁危机,减小生产下降幅度提供了条件;科技进步带来了一些新兴产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对整个生产的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一)财政危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周期的干预,其结果是,各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弥补不断恶化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国债,各国政府不得不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造成经常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二)货币金融危机在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的袭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危机也日益加深。在多次美元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8月被迫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导致美元连续贬值,引起日本和西欧各国货币开始实行自由浮动,宣告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种货币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四、“滞胀”一度成为普遍现象(一)滞胀的含义“滞胀”是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增长迟缓,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长期较高;长期存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二)产生“滞胀”现象的原因:“滞胀”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长期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政府用以刺激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再也不能奏效的表现;“滞胀”是西方国家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滞胀”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三)各国为解决“滞胀”所采取的措施:英国:实施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限制货币发行数量,削减政府开支,以控制通货膨胀美国:•削减政府开支,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制止通货膨胀•对公司和富人实行减税政策,以鼓励投资,增加生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废除一些规章条例的限制,使企业活动有更多的自由五、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结构性危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情况恶化,高失业率呈现出长期化趋势;固定资本投资长期呆滞结构性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民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严重的比例失调。六、经济周期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的飞跃发展,日益取代传统的周期性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的经济周期与高技术产业息息相关。(一)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近10年时间,这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被称为美国新经济。“新经济”是指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新思想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其基本特征有:经济全球化、经济服务化、经济网络化、经济转型化。特点:(1)经济知识化(2)经济信息化(3)经济全球化(4)经济可持续化(5)虚拟经济的繁荣(二)高科技产业与经济周期高科技产业虽然有助于延长经济增长的时间,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依靠高科技推动的经济周期有着更加脆弱的一面。第三节长波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1896年,俄国人帕尔乌斯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即大致50-60年有一次长期波动。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正式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平均约50年的长期波动这一结论,即所谓“长波理论”。一、长波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7-10年的短周期,还存在着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每个周期当中又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20-30年。一般情况是长期波动的上升期繁荣年份比较多,而下降期则以萧条年份为主。NikolaiD.Kondratieff1892-1938二、长波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长期波动,学术界存在着两派观点:外源性因素论内源性因素论长波理论中繁荣周期形成的原因: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指那些能够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巨大变革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