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轮复习课一、教学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新课学习已经完成,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2.功能与地位: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学习比较、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进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强化用元素观、微粒观统领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和观念。(2)知道化学学科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积累,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的观念,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单元知识的整理方法,学习将本单元知识通过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2)加深对元素、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并能达到熟练掌握。2.难点: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学生展示、讲解、讨论、多媒体辅助等五、教学准备:ppt课件、课外练习(单元检测题)六、教学安排:1课时单元知识整理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由动画—原子派和离子派导入课题观看激发兴趣,引起回忆单元复习网络简介(ppt)展示本单元复习网络结构,引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应该如何构建知识脉络。观看,明确复习流程考情分析观看,思考本单元的考点本单元的重要性知识块整理与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提问)三种微粒的概念及主要区别是什么?回答、补充引导学生整理与归纳单元知识脉络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学习过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例归纳的2.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3.构成物质的微粒性回答、补充听讲、记录、领悟听讲、记录、领悟交流、评价、听讲、领悟交流、评价、听讲、领悟交流、评价、听讲、领悟题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交流中,将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复习,学会物质分类法。体会分类法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便捷性和有效性。4.原子的构成(提问)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三种?电性?怎样构成原子的?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交流、评价、听讲、领悟分组实验交流、评价、听讲、领悟使学生认识到构建“微粒观”的重要性,学会从微观角度看宏观现象。加深对不同类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认识。从宏观物质引出对物质微观构成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5.例命题讲解与分析回答、补充观看听讲、领悟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书写、汇报回答、补充听讲、领悟、记录。回答、补充听讲、领悟、记录。观看、解答、听讲、订正观看、解答、听讲、领悟、订正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宏观组成方面的知识体系。基本观念解答、听讲、领悟、订正加深对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与运用。谈收获将本节内容系统回顾、归纳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学会从化学视角看物质。八、教学反思:把建构微粒观、元素观、物质分类观作为这节课的中心任务。首先从生活情景入手,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物质认识的兴趣。通过“原子派和离子派”的情景导入,帮助学生体会到分类研究物质的必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物质分类图,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分类观”。通过对物质多样性的讨论,将学生从宏观物质引入微观世界,在探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形成“微粒观”。最后以化学式为桥梁,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帮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帮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起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观念。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学生在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究”中,感受化学在研究物质方面的独特魅力。人教版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本单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实验分析法。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策略一、整合教材,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期初,我们可以适当渗透元素符号,名称的教学,让学生提前进行记忆,书写。策略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灵动、有趣、高效。分子、原子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课本上的图片、表格使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认识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或者是flash动画将分子、原子的运动形象化。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就以《水分子的自白》音频,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认识了分子,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三、敢于对教材进行适时的删减或补充。例如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上,课本给出的是部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以补充,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前20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并通过观察,找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各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策略四:重视实验,合理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更好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或者改进实验,例如,我们可以将酒精和红墨水混合,让学生对比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理解分子间有间隔,又比如有很多教师觉得课本中氨分子运动的实验不太合理,我们可以进行改进,比如“铁树开花”。策略五:整合知识,理清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较难理解,彼此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将知识梳理,整合,形成整体的感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罗列出来,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交流,将知识整合起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策略五:链接中考,把握动向。本节知识在中考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试题难易程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其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以及用原子分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考察最多。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人教版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效果分析报告执教完《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一轮复习课后,启发和收获颇多,从整体来看,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参与积极性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从学习目标看,本节目标的叙写完整、具体、简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当把这样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能清晰的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2、从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来看,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高,教师一共设计了三个板块6个大问题,参与回答的人数面广,回答的正确率较高,在进行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都参与到了探究中,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3、从习题设计来看,本节课所有题目的设计都能紧扣学习目标,习题的设计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参与度高。通过课堂检测的效果来看,有80%学生能顺利达标。另外,本节课的归纳总结提升环节都能围绕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从学生学习习惯来看,学生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习惯培养较好,另外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检测,记笔记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习惯都较好。5、从小组合作学习来看,在三次比较集中的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全部参与交流讨论,从发言情况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得以落实。总之,本节课所有的复习知识都尽量让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或探究自行体会,在知识的复习探索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自主复习,到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最后是拓展应用。学生既可以从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又可以使其个性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更可以在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由此逐步确立起学习的态度与价值观。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体现视觉的冲击,使学生分析推理、创新思维能力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教版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图: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符号离子质子原子核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物质原子中子电子分子元素周期表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