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0(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1课时数1教学章节绪言、总论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2.熟悉掌握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3.掌握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4.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5.掌握汤剂的煎、服方法。6.掌握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7.熟悉掌握方剂配伍的目的。8.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9.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10.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1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教学重点什么是方剂,《方剂学》1.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在方剂发展史中的地位等。2.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分类、方法及特点。3.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4.君、臣、佐、使的涵义教学难方剂学的学习方法1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2.君、臣、佐、使的涵义2点3.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主要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作业讲评□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使用媒体资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直播课堂□CAI课件□IP课件□其他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二、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2.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剂方》、《医方考》、《医方集解》3.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4、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5.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6.方剂配伍的目的。7.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8.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9.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以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液、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310.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11.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附录:古今用量考证12.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4第一(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1.2课时数3教学章节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一类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3.了解(三类方剂,下同):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教学重点1.麻黄汤麻、桂及麻、杏的配伍意义2.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3.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服用方法4.以上三方的鉴别应用5.麻杏石甘汤的配伍意义及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教学难点1.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2.如何理解“营卫不和”。桂枝汤如何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3.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4.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5.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6.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7.败毒散的逆流挽舟作用主要教学□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作业讲评□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5方式使用媒体资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直播课堂□CAI课件□IP课件□其他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1)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桂、杏、草【方解】麻(君)──辛苦温,发汗、解表、平喘桂(臣)──辛甘温、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麻桂的比例3∶2发汗力最强)杏(佐)──苦辛、①降肺气②合麻黄一宣一降,调肺平喘炙草(使)──甘温①调和②防麻、桂过汗伤亡阳【运用】为止咳平喘的基础方,经加减可治多种咳喘。a、风寒表实咳喘──原方使用b、风寒闭肺咳喘─去桂─三拗汤─偏于平喘,加桂偏于解表c、风寒挟痰湿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华盖散d、风热犯肺之咳喘──去桂加石膏─麻杏石甘汤【特点】(1)为经方之典范(2)为辛温发汗的峻剂,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3)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之要方,代表方。(4)止咳平喘的基础方。6(5)麻桂的比例3∶2发汗力最强。【使用注意】表虚自汗,气血阴阳虚者,虽有表证亦不可用(2)桂枝汤【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证::是指感邪较轻,肌腠疏松的表寒证(2)各种原因所致之营卫不和证(多见于病后、产后体虚所致):卫强营弱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卫强:非卫气强盛,实指肌表有风邪营弱:卫浮于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组成】桂、芍、姜、草、枣【功用】解肌发表,长于调和营卫【方解】桂枝─辛温甘①解肌散寒,②温经通阳、调卫─散芍药──酸寒敛阴以和营──收二药配伍使营卫调和,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桂芍之比3:3生姜──辛温①助桂发表①温胃止呕炙草、大枣──①调和②补中益气【服法】①“适寒温”服之。②药后缀热粥。③“温覆”注意保温。④取微汗。⑤禁食生冷等不易消化之品。禁过汗。【加减】①兼咳喘——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②兼项背强几几──桂枝汤+葛根──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营卫不和的内伤杂病:①病后,产后发热──加当归、白薇②妊娠恶阻证──加砂仁、姜半夏③痹证(寒痹尤上肢)──威灵仙、桑枝④手足麻木:VB1缺乏证──加黄芪⑤月经不调(经脉有寒者)──炮姜、艾叶、香附【特点】(1)为辛温发汗的和剂(桂芍之比3:3),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2)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要方,代表方。(3)长于调和营卫,又可调和阴阳、气血。【比较】共性:风寒表证麻黄汤──发汗力强,辛温解表重剂,且宣肺平喘,解表散寒──风寒表实,肺实喘咳。桂枝汤──解表力弱,辛温解表和剂,长于调和营卫—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之内伤杂病。7(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君)防风、苍术(臣)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佐)甘草(使)【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配伍意义】1、诸药配伍,既统治风寒湿邪,又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为分经论治之典范。3、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物相配伍。【注意事项】本方以辛香温燥药味为主,故有伤阴劫液之弊,凡有风热表证、里热亢盛以及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君)细辛、干姜(臣)半夏、五味子、芍药(佐)炙甘草(佐、使)【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配伍意义】1、麻桂相须为用,除外寒而宣肺气,加强发汗、散寒、解表力。2、姜、辛、味相配,温肺化饮散寒,敛肺气而平喘;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咳嗽而不留邪。3、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喘;白芍:益阴血而敛津液。【注意事项】阴虚痰喘者禁用。(5)止嗽散【组成】紫菀、百部(君)桔梗、白前(臣)陈皮、荆芥(佐)甘草(使)【功效】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主治】风痰咳嗽。【辩证要点】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配伍意义】1、温润宣降,重在调理肺气,兼行化痰止咳、散风解表。2、二君温润不燥,犹能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6)银翘散和桑菊饮对比银翘散桑菊饮病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明显,或有汗或无汗。风温初起、风热咳嗽轻证发热不甚或无,咳嗽明显(但咳)热轻:口微渴、咽痒或微痛、脉浮数、苔薄8热胜:口干渴,咽肿而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兼有头痛、咳嗽。白病因病机风热袭表邪在肺卫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解银、翘─外散内清(重用)荆芥穗、豆豉──辛微温①助君辛散解表②治头痛③与诸寒药相伍,去性取用,解表而不助热。用青蒿桑叶制──辛凉解表用麻黄苏叶制──辛温解表芦根、竹叶──清热生津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热毒利咽、头目桑、菊──长于宣散,桑偏入肺止咳散肺热,菊主入肝,随桑入肺共散肺热薄荷、桔梗、杏仁──宣降肺气止咳连翘、芦根──清肺热、生津甘草──①清利咽喉②调和特点长于清热解毒利咽、解表为“辛凉平剂”长于清肃肺热止咳为“辛凉轻剂”。用药少,用量轻银翘散桑菊饮特点①辛凉宣散中,配小量辛温透邪之品(荆、豉)而不助热②疏散之中、又配解毒、辟秽之品清疏兼顾。轻宣疏散之中,配降肺止咳之品。特点①研粗末,每用六钱,芦根汤煎待香气大出即可,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病重日三服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忌用。①不宜久煎熬②风寒咳嗽忌用。(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君)石膏(臣)杏仁(佐)炙甘草(佐、使)【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壅盛证。9【辨证要点】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配伍意义】1、麻黄、石膏、杏仁分别宣肺、清肺热、降肺气。2、麻黄与石膏: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能。石膏信于麻黄,偏入肺,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为“制性存用”;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取“火郁发之”之意。3、辛凉重剂。(8)败毒散【主治】1.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2.寒湿痢疾初起有表证者要点:①气虚:声低气弱,体倦乏力,面色恍白,体弱易病。②风寒表实重症:憎寒壮热,无汗,头强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③湿象:头昏蒙重痛,肢体酸痛,胸膈痞闷,苔白腻,脉浮乏力。【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生姜、甘草【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解】君:羌、独;臣:柴胡、川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佐助: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宣肺止咳(桔──升肺气、前──降肺气)佐制:人参──益气健脾助正气奋起祛邪人参:①扶正以助祛邪。②补气以防辛散耗伤气阴。佐使:生姜、薄荷、甘草【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湿邪化热、阴虚外感者忌用【特点】1.祛邪解表之中佐少量人参,散中有补,祛风解表不伤正;扶助正气祛邪外出。2.寒湿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用本方体现了──逆流挽舟法10第二(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3课时数1教学章节第二章泻下剂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2.熟悉掌握(1)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2)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黄龙汤、济川煎。3.了解大陷胸汤。教学重点1.大承气汤的主治证候、配伍枳实和厚朴意义、用法2.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四大症的成因及相互关系。2.温脾汤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意义3.热结旁流与虚寒泄泻的辨别要点。4.十枣汤的主治、十枣汤配伍大枣的意义、服用方法教学难点大承气汤之急下存阴、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的含义主要教学方□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作业讲评□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11式使用媒体资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直播课堂□CAI课件□IP课件□其他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1)大承气汤【主治】1.邪热与宿屎相结于胃肠,灼伤津液──阳明腑实证──体现了“急下存阴”法要点:①痞──脘腹满闷,压重感②满──脘腹坚满而痛,拒按,矢气不减③燥──大便干燥硬结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