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世界典型地震发生原因及规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十年世界范围内典型地震发生原因及规律分析一、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概念: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超级地震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其发生占总地震的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广泛,破坏力强。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3.地震类型(1)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所形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如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3)按地震的远近分类: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4)按震级大小分类: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2.有感地震: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3.中强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4.强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0级的地震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4.世界三大地震带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1.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2.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5.地震的传播方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分为勒夫波和瑞利波。纵波:即P波,从震源向地表传播,交替地挤压和拉张波穿过的岩石,在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所以在地表上,人们会感到所有的东西连同自己“跳”了一下。横波:即S波,岩石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随后横波传播到地表时,人们会感觉左右晃动。勒夫波:即L波,在地平面上做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前进方向作水平振动。与横波不同的是勒夫波只在水平面上左右摆动。瑞利波:即R波,沿着地面水平传播,沿波的传播方向作一垂直平面,质点在该平面内向前、向上、向后和向下运动,描绘出一个椭圆。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二、近十年世界典型地震:时间地点震级2003.12.26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6.8级2004.12.26印度洋8.9级2005.3.28印尼西部海域8.7级2005.10.8南亚次大陆北部7.6级2006.5.27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6.2级2006.07.17印尼爪哇岛7.2级2007.01.13日本千岛群岛8.3级2007.07.16日本中部6.8级2007.08.15秘鲁7.9级2007.09.12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7.9级2008.05.12中国汶川8.0级2008.06.14日本东北部7.2级2009.04.06意大利中部6.3级2009.09.02印尼西瓜哇省7.3级2009.09.30萨摩亚和萨摩亚群岛8.0级2010.01.12海地7.3级2010.02.27智利8.8级2010.04.14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7.1级2011.03.11日本本州东海岸9.0级2011.03.24缅甸7.2级2011.04.07日本东部海域7.4级三、1.地震与海啸的关系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所引起的地震造成的。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2.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汶川地震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发生部位:地壳及软流层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四、地震规律分析•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挤压、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资料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消息山东省防震减灾网站管理中心•1印度哈哈洋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所引起的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挤压、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地震造成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属于消亡边界。海啸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所引起的地震造成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属于消亡边界。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