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天坛整个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分布着五组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群、斋宫、神乐署。主要建筑均集中在内坛。内坛北部为祈谷坛建筑群,主要包括祈年殿、皇乾殿、长廊、丹陛桥等,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率群臣在此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南部为圜丘坛建筑群,包括圜丘、皇穹宇、神厨院、三库院、宰牲亭,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举行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之情。两坛之间由长约360米的丹陛桥相连。斋宫坐落在内坛西,主要包括无梁殿、寝宫等,这里是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皇帝在此摒除一切私心杂念,清心寡欲,洁净身心,以与天交。神乐署偏安于外坛西南隅,主要包括凝禧殿、显佑殿及周围廊房,是祭祀大典前乐舞生演练乐舞的场所。这些建筑虽不属同一时期建成,却规划合理、严谨,除斋宫、神乐署外,多集中分布在贯穿天坛南北的主轴线上。各组建筑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形成错落有致、遥相呼应的格局。天坛建筑寓意丰富,蕴含“天圆”思想的建筑物俯拾皆是。天坛整体布局呈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均呈圆形,如祈年殿、皇穹宇的圆形殿顶,圆形的皇穹宇院墙—回音壁,圆形的圜丘台,圜丘台内圆外方的两道墙也是“天圆地方”的象征。建筑色彩上,天坛主要祭祀建筑均覆盖蓝色琉璃瓦,蓝为天色,正是象征天坛是祭天的场所。在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端庄秀美的形象最广为人知。它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祈年殿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殿内柱子巧妙的数理变化,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相吻合。祈年殿高达32米,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圆台上,木结构圆攒尖顶,三重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显得高大宏伟、气度不凡。祈年殿殿内大柱分为内、中、外三层。大殿当中4根大柱称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大柱称作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大柱为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相加共24根,象征24个节气,加上中间4根大柱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28加上柱顶的8根童柱,合计36,象征36天罡。祈年殿殿顶装饰有龙凤藻井。藻井外形随祈年殿平面形状,上中下三层皆为圆形,层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窿,斗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正中金色龙凤雕饰,高高突起的龙头和凤首,栩栩如生的龙身和凤羽,衬托出天宇的崇高伟大,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殿内饰以龙凤和玺彩画,金龙飞舞,彩凤翩翩,典雅庄重,富丽堂皇。大殿地面用艾叶青石铺墁,中心为一圆形大理石,石上墨色纹理天然勾画出龙凤图案,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羽毛、头、尾隐约可见,惟妙惟肖,人称“龙凤石”。与大殿藻井上的龙凤遥相呼应,天然成趣。圜丘台作为祭天大典举行的场所,建筑造型优美,色彩圣洁。嘉靖年间建造圜丘的同时,种植了许多柏树,现今这些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型千姿百态,更衬托出汉白玉祭坛超凡脱俗、圣洁神秘的气韵。圜丘的规制寓意颇深,上层坛面中心有一凸起圆石,称之“天心石”,又称“太极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万事万物皆由其生,是中国古代玄妙精深的宇宙观的体现。天生万物,而“天心石”被视作“天”的中心,自然认为它有化生万物的神奇力量。事实上“天心石”确有奇特之处,这就是它神奇的回音现象。人站在天心石上面向东南或正南方向讲话,不仅声音顿时变得洪亮、清晰,而且耳旁会感受到极强的声音共鸣,如同好多人对着麦克风讲话,而声音却又从后面传来,玄妙万端,仿佛人在与自然对话。这种现象在明嘉靖初建圜丘时就已存在。祭天大典时,读祝官要在此诵读给皇天上帝的祝辞,声音嗡鸣,仿佛与天神交流,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达到。这块石遂被命名为“亿兆景从”石,意为皇帝在此祈求皇天上帝佑护,同时,“亿兆”的人们都跟随皇帝身后,皇帝发出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旨意,是天命,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围绕“天心石”外铺的扇形石板以9的倍数向外延展,第一重为9块,第二重为18块,直到第九重为81块,上层坛面共计石板数405块(不计天心石);下面两层台面的石板和四周的栏板、望柱也都是以9的倍数递增,中、下层各计石板1134块、1863块。“9”被视作中国古代“阳”数中最大的数,天是至高无上的,因此“9”又被称作天数。圜丘专用于祭天,其构件全部采用天数,象征九重天,这正体现了古人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圜丘处处蕴含着“圆”的和谐,圜丘两重墙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代表了广义的天地万物。其建筑造型均为圆制,形圆象天。从围墙到台面层层收缩,直至中心圆石,这个圆不仅指外形圆,还有一种哲学意味,它代表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的运动。圜丘北面的皇穹宇是存贮皇天上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神版的场所。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回音壁,是一处著名的声学景观,能产生奇特的回音现象。它高约3米,厚约1米,砌造回音壁所使用的是山东临清城砖,这种砖质地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据说是良好的声波反射体。皇穹宇正殿前的甬路上还有著名的回音石“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对话石”,回音效果令人称奇。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丹陛桥也是一处建筑佳作,虽然外观上仅为一座巨大的砖石甬道,但却融入了独特的设计思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丹陛桥桥面共有三条宽窄不一、颜色各异的道路,其中中间一条铺装以白石,石面稍稍凸起,路面呈弧形,比东西两侧的路面略高、略宽,这条规格明显较高的路称为神道,是举行祭典时神舆所走之路。东侧为御道,是皇帝所走之道。西侧为王道,是王公大臣所行之道。丹陛桥北端比南端高出4.5米,从南向北行进,会有步步升高的感觉,这是当初建筑者巧妙设计营造出来的一种“步步登天”的独特氛围,“天”的尽头是祈求五谷丰登的殿宇,世间的凡夫俗子们、甚至包括“天子”皇帝若想到达与天交流、向天祈祷的“天庭”,必须经由一种特殊形式的“途径”才能到达,而丹陛桥的设计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天坛建筑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它规划合理的建筑格局,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寓意深刻的建筑内涵,令人欣赏之余,惊叹不已。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做出了如下评价: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在天坛广阔的坛域内,除了古老的祭祀建筑外,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就是那些历经沧桑依旧生机勃勃、茂密葱郁的古柏林了。中国自古就在坛庙四周植松柏,以示尊崇。天坛古柏是明清时期随着天坛的初建、扩建而栽植的,也有少数为元代所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树龄,现颇具规模,坛内古柏达3500余株,集中分布在中轴线祭祀建筑的周围,为祭坛增添了无限的庄重和肃穆,营造出一片清幽静谧的园林景观。参考资料:《寻根》2004年第4期历史风物-世界遗产天坛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