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学校:沾益二中年级:高一年级(1-4班)授课教师:谢家龙(5-8班)授课教师:张利鹃1《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第一讲民族概论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一、民族概念:民族是“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的研究基本对象。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21世纪之初的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发展极为迅速。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使今天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民族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与现实世界存在和发生着各种联系。(一)定义〈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存在着学术上的歧义〉(范文谰与苏联学者的不同观点)民族概念的四个来源:1、西方学术界对于民族的认识。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此后,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民族学家先后给民族一词以各种理解,诸如有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意大利马奇。瑞士德国的布伦奇里。还有的认为它是“生活在同一规律下并为同一立法机关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有人指出:“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不是政治的实体”,如此等等,众说不一。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nation;nationality;ethnicity;ethnicgroup;Race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3、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4、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2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该定义有三层含义:1、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2、具有四个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3、稳定性。是当今世界最普遍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述了民族的六要素: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6+1模式)。详细解释这六要素。并且进行个案分析。民族概念的几种用法:1、中华民族:2、具体的56个民族3、民族=国家:4、56个民族之内的亚民族集团……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阶级等其它人们共同体的联系和区别。关于“少数民族”一词的使用: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是专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种民族,它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汉族人口的数量众多而言的概念,没有任何民族歧视的含义。少数民族称谓在我国已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最早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使用。我党最初是在1926年《中共中央关于西北军工作给刘伯承的信》中提出的。建国后领导层也使用“兄弟民族”的称谓。这些称谓约定俗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国外对“少数民族”一词的理解与使用情况:国际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这个词的使用是不同的。国际人权文书中,一直未能就“少数民族”的法律含义取得共识。前苏联一直沿用少数民族称谓。罗马尼亚对却境内非罗马尼亚族称为“共居民族”,有时也称少数民族。美国、西欧等国使用的“少数民族”一词。(二)我国的民族识别1.民族识别的原因2.民族识别的依据3.民族识别的实践恢复与更改民族成分的政策要求。个案分析:贵州穿青人二、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一)民族的形成:时间是在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阶级社会初期的过渡阶段。3形成条件: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二)民族的发展: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三)民族的消亡:讲解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和原因。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表现形式在此需要区别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我国对这方面的认识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付出了代价。(个案分析我国五、六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人为刮起的“民族融合风”)。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充分繁荣发展时期原因、基本理论、进行个案分析。四、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1、中国的民族。(正视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客观性以及民族问题存在的客观性)2、民族人口(各民族人口悬殊大。相对数与绝对数。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问题的现实依据)3、民族的分布: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多个自治县〉;我国陆地边境线2.1万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1.8万公里,沿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07个;有30多个民族跨边境居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进行个案分析。思考题: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4《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第二讲《民族问题及特点》授课教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特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帮助学生对于民族问题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搞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各种民族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之论断。40多年以后,江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还提出了“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名言。一、什么是民族问题:1、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2、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民族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以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形式反映出民族关系。间接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或其他国家机关的矛盾和问题。民族问题的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对立、经济利益冲突、文化碰撞、军事对抗……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类:民族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原因。前者主要表现在民族差异方面。个案分析。后者重要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等方面。比如:在分析制度原因方面: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曾经精辟地指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5二、民族问题的特性:1、长期性:民族共同体将长期存在,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利益的多元性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进行破坏……后,各种民族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比如民族意识。2、复杂性:其复杂性源于民族种类的众多,彼此的差异和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织。3、敏感性:因为它与人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紧密相连。与群体利益紧密相连,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4、国际性:由于民族分布的原因,当一国有某个民族而国外也有这个民族的时候,一国的民族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国家关注,甚至引起国际干预。比如科索沃问题。5、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发言,之后进行课堂讨论)目前许多民族问题出现了三个基本动向:一是“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二是“国际化倾向。”:三是民族问题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表现在它与恐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主义正在日益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民族问题上制造事端推行其“西化”和“分化”战略,增加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三、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内容主要是:一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低,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因民族差距的存在,在经济权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还时常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换言之,主要是缩小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其特点主要是四个交织:(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四、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的性质、制度为各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保证。6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发展观。在1957年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其含义:一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展现。该原则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各民族不但要有平等的生存权,还要有平等的发展权。我国在1982年宪法中指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当然,强调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并不等于同步繁荣,这也是我们理解该原则的重点。因为在事实上,各民族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在我们要承认差距,也要正视差距,更要缩小差距。因此,在步骤上必然要经历不同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三)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问题(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思考题:1、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性?为什么?2、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3、处理好民族关系在我国有什么重要性?7《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第三讲中国的民族状况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一、各民族共同创建了统一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在以往几千年的民族历史进程中,我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奠定了伟大祖国的千秋基业。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56种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片广阔的大陆上。其四周有天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范围。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相交流,政治上互相依赖,甚至血缘上相通。形成了各种不能割舍的天然联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若干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点的多元统一体。用史料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一个宏观印象。小结:长期以来,这世界上多少古老的文明衰落了、中断了;多少庞大的帝国分裂了、消失了。而世界民族之林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屡遭挫折,却千百年来延绵不断,仍然以其丰姿巍然屹立。这是为什么?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其中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