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保院感科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王海明目录CONTENTS•总体要求•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管理•疫情处置•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境外疫情输入防控•重点环节防控•社会健康管理与服务•保障措施目的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根据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要求开展防控工作一、总体要求明确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防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落实“四早”措施,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加强社区精准防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三、疫情监测病例定义病例发现病例报告病例管理•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具有新型冠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病例定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中3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新冠病毒IgM抗体阳性。病例定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病例定义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主要发现途径:•密切接触者的主动检测;•聚集性疫情调查中的主动检测;•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的主动检测;•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居史人员的主动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等。病例发现•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发热或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重点场所的患者,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冷链食品加工和销售、农贸市场、养老福利机构、学校等医疗机构监测密接者监测社区重点人群监测•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初次报告订正报告•疑似病例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变化24小时内订正临床严重程度。病例管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无症状感染者管理•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相关临床表现者需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四、流行病学调查境外输入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有境外疫情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且排除中国境内感染。输入继发病例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前14天内与境外输入病例有明确接触史而感染。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一般接触者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四、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调查内容和方法-个案调查•机构: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时限:尽量24小时内完成初次流行病学调查。213基本信息调查感染来源调查污染范围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方式。出院病例完成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后,尽量补充收集样本采集与检测信息运用大数据收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确定旅行史、接触史、暴露史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前的活动轨迹,结合大数据,判断活动范围及可能的污染范围,判定防控区域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患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环境的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五、接触者管理----管理方式密接者、密接的密接者一般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五、接触者管理----管理流程21知情告知3456核酸检测健康监测观察期限异常症状处理医学观察隔离解除六、疫情处置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常态化防控•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处置相关准备•划定防控区域范围•启动强化监测•扩大防控区域范围•全面排查•限制人群聚集性活动•区域管控•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七、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采集实验室检测标本•应在12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秋冬季防控指引要求重点人群4-6小时反馈结果)•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测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执行•各地区聚集性疫情病例,以及境外输入病例的所有原始标本应当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复核•各地发生的首例和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以及环境监测发现的阳性标本,应当开展基因测序等溯源工作。八、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入境人员转运•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发热等症状的人员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密切接触者和非“四类”人员分别转运至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入境“四类”人员管理入境非“四类”人员管理•确诊、疑似病例隔离治疗,出院后继续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有发热等症状者要进行实验室检测,阴性者需进一步排查其他疾病。•密切接触者实施入境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一入境点所在省份实施入境后核酸检测并集中隔离14天。•具备条件的可实“7+7”“2+1”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九、重点环节防控医疗机构特定场所消毒与人员防护重点场所与公共交通冷链食品加工交易场所企事业单位学校、托幼机构密闭式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特殊机构十、社会健康管理与服务社区防控与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教育与风险沟通个人卫生与防护心理健康服务十一、保障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强化联防联控•加强能力建设•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加强培训演练•加大指导力度附件6、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每个病例必须采集急性期呼吸道标本(包括上呼吸道标本或下呼吸道标本),重症病例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根据临床需要可留取便标本、全血标本、血清标本和尿标本。附件6、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鼻咽拭子采集一手轻扶被采集人员的头部,一手执拭子拭子贴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轻轻旋转一周缓缓取出拭子,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鼻道呈弧形,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外伤出血。•如遇反射性咳嗽,应停留片刻。附件6、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咽拭子采集被采集人员先用生理盐水漱口,然后头部微仰被采集人员嘴张大,发出“啊”音,露出扁桃体将拭子越过舌根在两侧咽扁桃体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再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附件7、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环境物表手、皮肤空气消毒剂选择附件7、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污染物少量大量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1:10-1:5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用1:10-1:5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min后小心移除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附件7、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1:2.5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容器用1:10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洗干净。患者呕吐物、分泌物附件8、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用1:50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地面、墙面、物体表面附件8、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指南衣物、被褥•建议均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分钟,并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方法进行消毒处理。附件8、特定场所个人防护指南适应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员•隔离病区及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病例和感染者转运人员•尸体处理人员•环境清洁消毒人员•标本采集和实验室人员附件8、特定场所个人防护指南•在接触不同患者或手套破损时及时消毒,更换手套并进行手卫生。确保医用防护口罩最后摘除。眼睛、眼结膜及面部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等污染的风险时,应当佩戴防护面屏或护目镜避免脱防护服时造成污染附件8、特定场所个人防护指南手卫生消毒方法•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当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附件8、特定场所个人防护指南手卫生时机•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当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附件8、特定场所个人防护指南防护用品脱卸注意事项•脱卸时尽量少接触污染面。•脱下的防护眼罩、长筒胶鞋等非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应直接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内浸泡;其余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