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1、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2、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二、说教法。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可归为六个字:引——探——讨——归——巩——拓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境里引入新课。探:通过小组活动探索新知,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除法的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归:小组活动后全班进行集体交流归纳总结巩:出示练习题巩固新知识。拓:利用开放式的习题让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提升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结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除法算式的提出与抽象,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说,比“做”更有意义。“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地说除法算式的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操作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猴妈妈要把12根香蕉分给它的两个孩子,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平均分12根香蕉。1、分一分: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小组里分一分。2、说一说: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3、写一写: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课件出示:12÷2=6(根)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指名读、学生带读)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考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重点让学生解释表达。)4、想一想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后同桌互相说。你会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板书:12÷3=4(根)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自由地说一说(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学生解释理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接着继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之后接着出示准备的除法算式卡片让同学们说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并说说这一算式表示什么?5、议一议:把12根小棒,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小组合作——轻轻说——用除法算式表示——指名反馈——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型的更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有动笔的练习,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充分的联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到位。)(三)教学效果测评(设计意图: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随堂测评,查缺补漏)(四)拓展练习: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用到平均分,同学们来说一说。(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意识。)(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让同学及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反馈,系统输理知识点,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四、说练习师:你们帮猴妈妈解决了烦恼,森林里的其它小动物也听说你们非常聪明,它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帮忙,你们愿意吗?1、试一试。按要求分一分再列式(课件出示内容)。2、练一练。(课件出示“填一填”、“看图列式”等题。)五、板书设计分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2÷2=6(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3=4(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12÷12=1(根)……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六、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2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表现在:1.教学过程中注意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减慢语速,符合低段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2.猜一猜,分一分这个环节的过早出示,不利于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以及商的含义。可作为拓展训练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3.教学设计的内容有些过于饱满,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掌握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