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和综合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分析法和综合法一.教学内容:几何证明的分析法与综合法专题讲座二.教学目标:1.掌握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2.灵活掌握几何证明时常用的两种思考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3.掌握对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能够采用“两头凑”的思考方法去寻求证明的途径。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论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几何证明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及两头凑的方法。难点:寻求证明的方法和途径。四.几何证明方法指导:1.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按题意画出图形。(2)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一项中写出题设,在求证一项中写出结论。(3)探求证明途径。(4)在证明一项中写出证明过程。2.证明命题正确的关键在于找出正确的证明方法或途径,这是最困难的,也正是我们力求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介绍两种几何证明时常用的思考方法:(1)分析法①定义: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意思就是:“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②思路:举例说明其证明命题正确的思路:若要证明如下命题:“若A成立,则D成立。”用分析法思考时,其思路可如下图所示:(应从下往上看)从结论开始,即从D开始往上寻求其成立的条件,假设C、C1、C2都能使D成立,再寻求其成立的条件什么能使C、C1、C2成立,2设B、B1能使C成立,B2能使C1成立,B3、B4能使C2成立,这一切原因,固然都可使D成立,但究竟哪个是题设A的结果呢?检查之后,设发现B是,这样就由未知的D上溯到已知的A,因而就获得了证明的思路:D←C←B←A,即D可由C得出,C又可由B得出,B又可由已知的A得出,至此显然命题得证。AB2B1BB3B4C1CC2D(2)综合法:①定义: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时,我们先从已知的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确立的命题(如定义、定理等),逐步向前推演,最后推得要证明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综合法。可简单地概括为:“由因导果”,即“由原因去推导结果”。②思路:要证明定理“若A成立,则D成立”,用综合法思考时,其思路可由下图所示:从已知条件开始,故从A开始推演,寻找可以到达D的思路,但由A所得的结果往往不止一个,可能有好多个。设B、B1、B2都是A的结果,同样由B、B1、B2又可得好多结果,设由B可得C、C1,B1可得C2,B2可得C3、C4,在这些C中,只要有一个能得出D即可,思考至此便可得到:A→B→C→D这个证明的思路了。若C中还没有一个能得出D的,可如上一样,再往下寻求,直至能得出D为止。AB1BB2C2C1CC3C4D(3)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特点:分析法的特点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一步步地寻求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上。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推演,一步步地推导结果,最后推出要证明的结果。(4)分析法与综合法的优缺点:①证几何题时,在思索上,分析法优于综合法,在表达上分析法不如综合法。3②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在解决问题中,最好合并使用。③对于一个新问题,我们一般先用分析法寻求解决,然后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出来。4.“两头凑”的证题方法。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两头凑”的方法去寻求证明的途径。“两头凑”即先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再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寻求,看它的成立需具备哪些条件,最后看它们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找出正确的证题途径。【典型例题】例1.已知,如下图,∠1=∠2,∠3=∠4,AB=AC求证:AE=AD1234AEDBC分析法:先用分析法来分析此题。212143)(BACBACCAEBADACABASAACEABDADAE说明:分析法是从结论开始逐步往上逆求,最后归结到已知条件上,在书写证明时,为了叙述方便,往往还要逆过来,从已知条件开始叙述,因此下面写出如下证明过程:证明:∵∠1=∠2∴∠1+∠BAC=∠2+∠BAC∴∠BAD=∠CAE在△ABD和△ACE中4(已证)=(已知)=(已知)CAEBADACAB43∴△ABD≌△ACE(ASA)∴AE=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例2.已知梯形ABCD的腰CD上有一点E,EA、EB分别平分∠DAB和∠CBA,则AB=AD+BC。ADBCEF分析:我们先用综合法思考此题:、证明:∵ABCD是梯形,CD是腰∴AD//BC∴∠DAB+∠ABC=180°又∵EA、EB分别平分∠DAB和∠ABCABCDABABEBAE2121)(21ABCDAB59018021∴∠AEB=180°-(∠BAE+∠ABE)=180°-90°=90°在BA上截取BF=BC又∵BE=BE,∠EBF=∠EBC∴△BEF≌△BEC(SAS)∴∠BEF=∠BE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FEB+∠AEF=90°∴∠CEB+∠DEA=90°∴∠AEF=∠AED在△AFE与△ADE中(已证)=(公共边)=(角平分线定义)=AEDAEFAEAEDAEFAE∴△AEF≌△AED(ASA)∴AF=AD∴AB=AF+BF=AD+BC例3.如图,△ABC中,∠A=90°,AB=AC,BD平分∠ABC交AC于D,CE⊥BD的延长线于E。求证:BD=2CE。DEACBF123分析:我们用“分析法”的方法来分析此题。先由条件“BD平分∠ABC和CE⊥BD”想到延长CE、BA相交于F,然后想到如下分析思路:6下面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延长CE、BA相交于F在△FBE和△CBE中(垂直的定义)==(公共边)=(角平分定义)9032BECBEFBEBE∴△FBE≌△CBE(ASA)∴CE=EF∴2CE=CF在Rt△BEF中,∠2=90°-∠F在Rt△ABC中,∠BAC=90°,∴∠1=90°-∠F∴∠1=∠2在△ABD和△ACF中9021==(已知)=(已证)CAFBADACAB∴△ABD≌△ACF∴BD=CF∴BD=2CE7例4.已知:梯形ABCD中,腰AB=DC,AC为对角线求证:AC2=AB2+AD·BCBEADCF分析:我们用“两头凑”的方法分析此题,分析过程如下:下面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证明:作AE⊥BC,DF⊥BC在Rt△AEC和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ECAEAC222BEABAE2222ECBEABAC)(222BEECAB))((2BEECBEECAB∵梯形ABCD中,AB=DC,AE⊥BC,DF⊥BC∴BF=AD,BE=CFADBEECBCBEEC,【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如图,B、E、F、D在一条直线上,AB=CD,∠B=∠D,BF=DE求证:(1)△DFC≌△BEA(2)△AFE≌△CEF8ABCDFE2.已知△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任一点,PE⊥AB,PF⊥AC,BH⊥AC,求证:PE+PF=BH。ABCEFHP3.如图,已知:AB=AC,BE=EC求证:BD=DCAEDCB4.(1)如图甲所示,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以AB、BC为边在AC同侧作等边△ABD和等边△BCE,AE交BD于F,DC交BE于G,求证:AE=DC,BF=BG(2)如图乙所示,如果A、B、C不在一直线上,那么这时AE=DC和BF=BG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9DDAABBCCEEFFGG(甲)(乙)10【试题答案】1.证明:(1)∵BF=DEEFDEEFBF即BE=DF在△DFC与△BEA中DFBEDBCDAB)(SASBEADFC(2)BEADFCAEBCFDAECF,在△AEF与△CEF中FEEFCFDAEBAECFCEFAFE2.证明:连结AP,则有APCABPABCSSSACPFABPEACAB,,PFACPEABSABC2121)(21PFPEAC又∵BH⊥ACBHACSABC21即BHACPFPEAC21)(21BHPFPE3.证明:在△ABE和△ACE中AEAEECBEACABCAEBAESSSACEABE)(11在△ABD和△ACD中ADADCADBADACABACEABDDCBD4.(1)在△ABE和△DBC中120DBCABEBCBEDBAB,,DBCABECDBEABDCAE在△ABF和△DBG中60DBGABFGDBFABDBAB,,DBGABFBGBF(2)当A、B、C三点不在一直线上时,同样可以证明△ABE≌△DBC∴仍有AE=DC但△ABF与△DBG不可能全等因此这时BF≠BG。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