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孤立型地震)、(主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5.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P5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构造说)。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16.面波分为(瑞雷波R波)和(洛夫波L波)。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度试验判别)。21.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和(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详见书P17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24.桩基的抗震验算包括(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和(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两大类。25.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6.工程中求解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近似方法有(能量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矩阵迭代法)。27.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引起扭转的原因主要有(地震时地面各点的运动存在着相位差)和(结构本身不对称,即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两个。28.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包括(截面抗震验算)和(抗震变形验算)。29.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30.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31.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决定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32.(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33.选择结构体系,要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关系。34.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结构构件)及(抗震结构体系)。35.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36.在工程手算方法中,常采用(反弯点法)和(D值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析。37.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38.影响梁截面延性的主要因素有(梁截面尺寸)、(纵向钢筋配筋率)、(剪压比)、(配箍率)、(钢筋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39.影响框架柱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混凝土强度)等。40.轴压比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41.框架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是(钢筋锚固破坏)和(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42.影响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柱轴向力)、(直交梁约束)、(混凝土强度)和(节点配箍情况)等。43.梁筋的锚固方式一般有(直线锚固)和(弯曲锚固)两种。44.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总体机制)。45.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包括(节点构造)和(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两方面的内容。4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及(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47.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整体刚度)和(每片墙体的层间抗侧力等效刚度)。48.楼盖的水平刚度,一般取决于(楼盖的结构类型)和(楼盖的宽长比)。49.(防止倒塌)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重要问题。50.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形成了(二道防线)的结构体系。51.防止砌体结构房屋的倒塌主要是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钢筋混凝土圈梁)等抗震措施方面着手。52.结构的变形缝有(伸缩缝)、(沉降缝)和(温度缝)。53.高层钢结构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纯框架体系)、(筒体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或(框架剪力墙体系)。54.框架体系的抗侧力能力主要决定于(梁柱构件)和(节点)的强度与延性。55.框架体系的节点常采用(刚接)节点。56.框架-支撑体系的支撑类型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57.筒体结构体系可分为(框架筒)、(桁架筒)、(筒中筒)及(束筒)等体系。58.防止板件失稳的有效方法是限制它的(高厚比)。59.支撑构件的性能与杆件的(长细比)、(截面形状)、(板件宽厚比)、(端部支撑条件)、(杆件初始缺陷)和(刚才性能)等因素有关。60.常用的剪力墙板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和(配筋砌块剪力墙)等。61.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62.抗震设防时,柱的拼接应位于()以外,并按()设计。63.高层钢结构的柱脚分(埋入式柱脚)、(外包式柱脚)和(外露式柱脚)3种。64.屋盖体系中,应尽可能选用(有撑)屋盖。65.在单层厂房中,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范围内和阶形柱的上柱宜采用(矩形)截面。66.柱间支撑是(保证厂房纵向刚度)和(抵抗纵向地震作用)的重要抗侧力构件。67.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分为(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68.隔震系统一般由(上部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与(基础)等部分组成。69.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力求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一致。70.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一般采用(时程分析法)法,对砌体结构及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法。71.耗能减震装置根据耗能器耗能的依赖性可分为(位移相关型)和(速度相关型)等。二.判断改错题1.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2.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3.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4.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5.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6.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7.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8.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9.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10.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11.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12.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13.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14.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15.建筑物的高宽比越大,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越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越严重。(√)16.一般而言,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对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要求,低于对结构总体的延性要求;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部位的延性要求,又低于对整个结构的延性要求。(×)17.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18.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19.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20.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21.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22.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23.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24.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三.名词解释1、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2、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3、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4、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5、基本烈度:指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6、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9、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10、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11、抗震设防: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已达到抗震的效果;12、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13、多遇地震:指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即众值烈度的地震14、罕遇地震: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约为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15、结构地震作用效应:指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度、速度等;16、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17、单质点体系:指可以将结构参与振动的全部质量集中于一点,用无重量的弹性直杆支承于地面上的体系;18、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19、动力系数: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20、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21、标准反应谱曲线: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22、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称振型叠加法。23、重力荷载代表值: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24、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单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25、多道抗震设防:一个抗震结构体系,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作用26、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27、强柱弱梁:指的是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四.简答题1.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此目标的设计方法是什么?P9-10答:⑴、抗震设防目标:(1)、当遭遇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的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险的严重破坏。⑵、实现此目标的方法:依据三个地震烈度水准,使用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实现2.对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什么要求?P8-9答:⑴、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⑵、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⑶、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⑷、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