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工作紙五:西亞危機會否威脅世界和平?阿拉伯—以色列的衝突1.西亞簡介阿拉伯人1聚居於今日我們稱為西亞2的地區,可是,他們並非居於同一國境內,阿拉伯的“世界”由十多個國家組成,在西亞地區只有一個國家不屬於阿拉伯世界,那就是以色列。猶太人在以色列居住,他們和阿拉伯人彼此仇恨,互相對敵。A以下圖表顯示西亞及北非國家/地區的人口數目、官方語言和大多人信奉的宗教。人口(萬)官方語言大多人信奉宗教土耳其6889土耳其語伊斯蘭教埃及7190阿拉伯語伊斯蘭教伊朗6747.6波斯語伊斯蘭教伊拉克2580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沙特阿拉伯2267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敘利亞1839.2阿拉伯語伊斯蘭教也門2015阿拉伯語伊斯蘭教以色列690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猶太教約旦548阿拉伯語伊斯蘭教黎巴嫩460阿拉伯語伊斯蘭教科威特264.5阿拉伯語伊斯蘭教阿拉伯聯合酋長國423阿拉伯語伊斯蘭教阿曼253阿拉伯語/巴林70.7阿拉伯語伊斯蘭教卡塔爾74.4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有關西亞各國的概況,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頁國家和地區西亞北非地區阿拉伯人是一個多種族的民族群體,使用阿拉伯語為第一語言,主要居住在伊朗西南部、伊拉克、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北非等地區,約95%的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2西亞一詞,泛指伊朗、伊拉克、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等地,而有關地方並不包括位於非洲的埃及和位於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亦有稱西亞為「中東」,「中東」一詞源自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和相關的歷史發展,泛指今天伊拉克、伊朗、埃及、土耳其、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等的地區。2B今日西亞地區地圖1.參考地圖集,把資料A提及的西亞國家填在資料B的地圖上。2.地圖上哪些國家被統稱的阿拉伯國家?建議答案:被統稱為阿拉伯國家的國家包括: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地阿拉伯、卡塔爾、科威特、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林和約旦。3.參閱資料A和B,列舉兩項猶太人在阿拉伯—以色列衝突中的不利形勢。建議答案:以色列在北方、東方及南方都被敵對阿拉伯國家所包圍(資料A)相對於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的人口少得多。這在以阿戰爭中是一個很大的不利劣勢。(資料B)3C以下是一幅以色列及鄰近國家和地區的地圖。將下列國家或地區填在地圖適當的位置上。國家地區埃及加沙地帶以色列歌蘭高地約旦西奈半島黎巴嫩(約旦河)西岸敘利亞42.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主要戰爭細閱以下各項資料﹐並回答問題。A以下是1948-1982年間,阿拉伯—以色列衝突中的主要戰爭:1948-49阿拉伯—以色列戰爭就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立國的翌日,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外約旦3、伊朗、敘利亞和黎巴嫩群起攻擊以色列。雖然以色列三面受敵,但以色列不單成功抵抗敵人,更將邊界領土擴張。許多原本居於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隨即成為難民,需要逃往其他阿拉伯國家居住。1956蘇彝士運河戰爭1956年,埃及政府將蘇彝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法國連同以色列聯手進侵埃及。直至聯合國介入替埃及解圍,戰事才結束。1967六日戰爭以色列攻擊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對以色列而言,這場戰爭是最成功的:以色列由這場戰爭中,佔據敘利亞的歌蘭高地;約旦的西岸;埃及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以色列隨即在這些地區建立猶太人殖民區。1973十月戰爭埃及和敘利亞攻擊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阿拉伯各國獲得蘇聯的援助;而以色列則獲得美國的支持。以色列其後成功遏止敵國的攻擊。在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採取向西方國家石油禁運的措施,導致「石油危機」4。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邊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立前漢志國王侯賽因的次子阿卜杜拉為外約旦酋長國酋長。1928年2月,英國同外約旦簽訂為期20年的英約協定。1946年3月22日英承認外約旦獨立,同年5月25日,阿卜杜拉登基為王(埃米爾),國名為外約旦哈希姆王國。1948年5月,第一次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中約佔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1950年4月,約旦河西岸和東岸合併稱為約旦哈希姆王國。4一九七三年至七四年間,石油出口國組織對石油產量實施限制,油價因而上升超過三倍。由於當時各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很高,油價飆升令全球的經濟活動一度陷於癱瘓。全球經濟增長由一九七三年的6.8%減慢至一九七四年的2.8%,至一九七五年進一步減慢至1.9%。51982黎巴嫩戰爭由於黎巴嫩政府提供難民援助給對以色列進行恐怖襲擊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ThePalestineLiberationOrganization),以色列便向黎巴嫩宣戰並戰勝黎巴嫩。當黎巴嫩政府承諾驅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色列才撤軍。參考資料:以下圖表顯示阿拉伯—以色列重要戰爭中的傷亡數字。戰爭傷亡數字以色列阿拉伯國家1948-49死亡:6000受傷:15000死亡:15000受傷:25000725,000名巴勒斯坦難民1956傷亡:1200(包括英國和法國部隊)死亡:1600受傷:45006100名戰俘1967死亡:983受傷:4517失蹤或戰俘:15死亡:4296受傷:6121戰俘:755041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1973死亡:2838受傷:8800失蹤或戰俘:508死亡:8446受傷:18949失蹤或戰俘:85511982傷亡:大約2000被俘:大約10傷亡:大約3000被俘:5000資料來源:(《當代中東國際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世界戰爭通鑑》國際文化出版公司)6C一名巴勒斯坦婦女憶述在約旦作難民時的日子。“當我們到達約旦首都安曼時,我們只可以在街上行乞,我們到處叩門求助。其後他們安置我們到杰華殊(Gerash)的難民營,把麵包投擲給我們吃,那些幸運的就可以搶到,其餘的都給魔鬼拿去了。兩個月後的一天,冬天來臨了,風霜雪雨驟然下降,雨水和冰雪全都滲入我們的帳篷裏。我最細的孩子,因感染風寒,就在冰雪泥濘中死去﹗”4.雖然面對不利形勢,但以色列人自1948獨立以後,在不斷的衝突中,卻可以生存下去,並且多次取得勝利。試分析個中原因。建議答案:外國援助:西方國家,如英、美等,向以色列提供先進武器,這令以色列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事中佔了上風。5.根據資料A、B和C﹐你可以總結出阿拉伯—以色列戰爭帶來的影響嗎?建議答案:例如:引發難民問題(資料A);石油危機(資料A);帶來恐怖主義活動(資料A);戰爭傷亡(資料B);難民所受到的傷害(資料C)D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在耶路撤冷東城區召開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各游擊隊和各代表共422人參加,並制訂了《國民憲章》(1964)。自1969年起,阿拉法成為領袖。下文節錄自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1968年修訂版)。7第九條:解放巴勒斯坦唯一的方法是「武裝鬥爭」,這不是一種形式化的詞語,而是一項實在的戰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重申要堅持武裝鬥爭,用堅定不移的決心動員民眾,藉武力解放自己的國家及重返家園。他們同時聲明,有權在巴勒斯坦過正常的生活和及行使自主自決的權利。第十五條:從阿拉伯的觀點來看,巴勒斯坦的解放是一種民族義務。為要擊退猶太民族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對阿拉伯家園的侵略,要把存在於巴勒斯坦的猶太民族主義剷除。阿拉伯民族—阿拉伯各國人民和政府對此責無旁貸,而居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為先鋒部隊。因此,阿拉伯民族必須動員其一切軍事、人力、道義和精神力量,積極參加巴勒斯坦人民解放巴勒斯坦的鬥爭。尤其在武裝的巴勒斯坦革命階段,阿拉伯民族必須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物質和人員的支援,使他們具有能在武裝革命中繼續發揮主導的作用,直至他們的家園得到解放為止。(資料來源:齊世榮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三分冊)頁360—361﹐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1996。)試分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用何種方法去爭取巴勒斯坦人脫離以色列的統治?建議答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運用的方法:(1)武裝鬥爭與民眾革命(第九條)(2)動員阿拉伯國家為巴勒斯坦獨立而戰(第十五條)(3)為巴勒斯坦人民配備其一切軍事、人力、道義和精神力量。(第十五條)E1970年一名巴解成員脅持一架英國航機。事後她為此作出辯解:“以色列曾經把我的人民脅持離開家園,他們無權控告我做空中盜賊和劫機。沒有考慮潛在因素之前,切勿論斷我的行為。”(資料來源:“TheTwentiethCenturyWorld:War,RevolutionandTechn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UK1998,p152)8該名巴解成員如何為脅持英國航機的行為作出辯解?建議答案: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土地為先,他們是始作俑者。巴解的目的在於解放巴勒斯坦人民。對邪惡的猶太人進行報復是正確的。細閱以下文句:「任何戰爭都沒有勝利者。交戰雙方其實都是失敗者。」你是否贊同這種說法?試根據資料A至E,及就你所知,加以解釋。建議答案:學生們可以贊成或反對這句子,但必須言之成理。贊成:學生們可以就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爭,如何損害雙方利益的例子加以討論。例如:戰爭傷亡、平民房屋的受損和經濟破壞等等。反對:學生們可以說以色列是贏家。除一定的破壞以外,起碼以色列得以宣告獨立,而在多場以—阿戰爭中都取勝,並獲得土地。另一方面,學生們也可說阿拉伯人是贏家。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所策劃的活動成功地震撼了以色列人,引起了國際關注,甚至嘗試加以調解。93.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為重建和平的嘗試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已差不多長達半個世紀。一方面,阿拉伯國家沒有能耐消滅以色列。另一方面,以色列又未能禁絕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反抗及恐怖活動。1970年代末期,雙方對持續不斷的戰事感到厭倦了,他們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以下是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之間建立和平的重要嘗試。1979大衛營協定1978年在美國總統卡特牽線下,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Begin)和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AlSadat)進行和談。他們在大衛營簽署協定,結束了兩國持續三十年的戰爭狀態。1979年3月,以、埃簽訂和約,以國把西奈半島交還埃及,又邀約旦加入談判西岸及加沙地帶前途。1991年馬德里和平會議1991年10月30日,美國和前蘇聯共同召開「馬德里和平會議」。邀請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及巴勒斯坦代表出席會議,開啟西亞地區之間國與國及地區性談話。馬德里會議之後,阿拉法派出代表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與以色列人進行秘密談判,就一個根本性的原則達成協議,這個原則就是“土地換和平”。1993年以色列—巴解協議1993年9月13日,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調解下,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解領袖阿拉法,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簽署歷史性的和平協定,及重要的《巴勒斯坦暫定自治宣言》,確認約旦河西岸暨加沙地區巴勒斯坦人的自治權,並以1995年為暫定自治期限。宣言內容如下:一、以色列軍隊撤出加沙及西岸的耶里哥,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理;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權限暨權限所及地區將逐步擴張,其權限包括保健、衛生、教育、社會福利、警察、賦稅、經濟、勞工政策等,但不包括外交與國防;三、以軍逐步退出西岸其他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區,並將警察權交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四、在西岸和加沙地區實施選舉,選出自治政府官員;五、西岸及加沙地區的地位等重要問題的交涉,自暫定自治開始的兩年內展開,在暫定自治期限結束前達成協議。101993年以後的以巴關係1994年5月4日,以巴雙方簽訂了實施和擴大巴勒斯坦自治的開羅協議,同年7月1日,巴解領導人阿拉法回到巴勒斯坦的土地,在加沙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1995年9月24日雙方又簽訂了塔巴協議,協議規定自治範圍將擴大到約旦河西岸30%的地區。1996年4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刪除了憲章中消滅以色列的條款;5月,以巴進行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的首輪會談。巴勒斯坦建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