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endocrinesystem)是由机体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配合,以调节体内的各种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些内分泌腺主要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内分泌细胞分布比较广泛,心、肾、肺、皮肤、消化道粘摸、下丘脑等都有相应的内分泌细胞。通常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即激素,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到靶组织而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使机体处于健康生理状态。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是指运用针灸刺激人体后,引起内分泌器官功能及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的效应。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多种效应,往往与其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相关。针灸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作用最基本的方式是影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及使激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功能。值得说明的是,针刺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某些机制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针灸对内分泌系统中各内分泌腺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研究成果较多的集中于针刺对下丘脑、垂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及性腺等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或障碍疾病的防治规律和机理研究上。(一)针灸对胰腺机能的调节针刺对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有调节作用,它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来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况。正常血糖的调节,主要依靠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有两种途径,一是血糖浓度变化对胰岛的直接刺激;二是高浓度血糖作用于中枢神经,经迷走神经传出而使胰岛分泌胰岛素。在血糖升高时,迷走神经和胰岛β细胞受到刺激,因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使部分血糖变成肝糖原,而降低血糖。在血糖低于正常时,通过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因而致血糖上升。此外,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甲状腺素能促进糖在肠内吸收,加强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血糖超过9.52mmol/l则自肾脏排出,发生糖尿。通常当静脉全血空腹血糖高于6.7mmol/l(120mg/dl)或饭后两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l(180mg/dl),尿糖定性阳性,并出现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时被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因不明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血液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无力、消瘦或肥胖等症状,久病者可伴有感染、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甚至昏迷等并发症。临床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两型:1型糖尿病,指有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指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的糖尿病。前者为自身免疫缺陷,有遗传易感性,基本病变是胰岛淋巴细胞侵润,β细胞破坏;后者则以胰岛素受体缺陷为主而发病。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糖尿病本身的病变和其并发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可使糖尿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下降或基本恢复正常,下降幅值高者可达5.6mmol/l左右,尿糖随血糖改变而逐渐转为阴性,糖耐量试验明显改善,三多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但是,针灸降低血糖的效应有一定局限性;严重糖尿病患者需配合中、西药协同治疗;针灸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好,能使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葡萄糖耐糖实验值都大幅度下降,而对1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差;病程短、病情轻、中度患者针灸疗效良好,重度患者效果稍差;肥胖与中等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针灸疗效远较消瘦型高;疗程较长者治疗效果明显。针灸对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药物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停用口服药;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体育运动,可提高疗效。针灸对胰岛素的影响与胰腺功能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者,针刺后胰岛素上升;胰岛素分泌过高者,针刺后胰岛素下降;胰岛素分泌缺乏者,针刺前后胰岛素无变化。针刺三阴交穴后,血糖比针刺前降低10%以上者(被认为胰岛功能良好),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刺三阴交穴后,血糖无变化或增高者(被认为胰岛功能不全),血浆胰岛素含量无改变或减少;表明针灸调整胰岛素含量与胰岛本身的功能有关。用经皮经络低频电针治疗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于治疗后立即上升,高达治疗前的3~5倍,其效应可持续3小时以上,同时生长激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降低。针灸作用不仅局限于胰内,还有较强的胰外作用,如针刺可增加靶组织受体数目,刺激末梢组织利用葡萄糖;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素t3、t4下降,camp下降,cgmp上升。针灸能控制高血糖负荷动物(家犬、家兔)血糖水平升高的幅度,并促使胰岛β细胞受体增强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促进动物胰岛素分泌增加,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控制血糖升高。表明针灸是通过调整与血糖代谢有关的物质以达到降低血糖,实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的。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也有不同的调整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无论单纯针刺或针药结合治疗均能使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针灸治疗糖尿病伴发神经病变也有很好的疗效。以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针刺胰俞、足三里、环跳、阳陵泉穴后,研究者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和神经诱发电位作了详细的观察分析,表明针刺可以延缓或减轻由糖尿病所致的大鼠周围神经损害,即针刺可以防治糖尿病大鼠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此外,针刺或电针对糖尿病性周围性动脉病变、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高血脂等的治疗在临床上也取得较好效果。(二)针灸对甲状腺机能的调节作用甲状腺(hypothyroid)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它们对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刺对甲状腺机能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中偏低的t3、t4含量增加,偏高的t3、t4含量降低。对促甲状腺激素(tsh)也有调节作用,其结果使血中的t3、t4含量受tsh的控制,改善了t3、t4对tsh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同时也通过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si)活性,使垂体-甲状腺轴异常的功能恢复正常。临床实践证实,针刺既能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也能治疗甲状腺机能不足,并可使单纯甲状腺炎患者已肿大的甲状腺体显著缩小,这说明针刺对甲状腺的调整作用,可因甲状腺机能状态不同而分别使之趋向正常化。针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天突、合谷、太冲、廉泉等穴,可使其甲状腺腺体缩小,基础代谢下降。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天突、合谷、列缺等穴,可使其肿大明显缩小,症状减轻,尿中排碘量明显减少,腺体吸聚和利用碘的能力提高。当切断家兔一侧交感神经或c3~c6脊神经前支,可使甲状腺滤泡扩大,滤泡上皮变低,此时电针“天突”、“大椎”穴则可使滤泡缩小,滤泡上皮变高;当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时,可致甲状腺滤泡缩小,滤泡上皮细胞变高,摄碘量增加,电针同样穴位可使其甲状腺滤泡扩大,滤泡上皮细胞变低,摄碘量明显降低。针刺治疗甲亢病人能有效地纠正异常的甲状腺功能,减少t3、t4的合成与分泌,治疗后不仅血清t3、t4含量明显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显著回升,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t4在甲状腺外脱碘后转化成无生物活性的rt3明显增多。耳针治疗肥胖症中,在增强机体对运动的适应力及组织的氧饱和度同时,可增加垂体激素、三碘甲状腺氨酸、甲状腺素等的合成,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获得减肥效应。针刺对甲状旁腺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大鼠做针刺镇痛实验,电针“环跳”穴,可见痛阈提高,同时血钙浓度降低,血磷浓度升高,这主要是由于针刺抑制了甲状旁腺的功能所致。针刺治疗可使血钙过低引起痉挛的患者,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痉挛等症状消失。这些可能是通过节段神经通路或体液途径而发挥作用的。(三)针灸对性腺机能的调节性腺又称生殖腺,男性为睾丸,女性则以卵巢为主要的器官。睾丸和卵巢都均具双重功能,即产生精子或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睾丸分泌激素以雄激素为主,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亦有少量雄激素。睾丸和卵巢的活动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维持相对稳定,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研究提示针灸对体内的性腺激素有双相调节作用,针灸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可能有某些神经递质参与,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而影响性腺激素的分泌。针刺百会穴可使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的孕酮显著增加,睾酮也有增加的趋势,而对雌激素的影响不明显;针刺还可使基础体温呈正常排卵周期的健康妇女的血浆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化激素(lh)、孕酮(p)、雌二醇(e2)呈现动态的变化。此外,针刺具有促排卵的作用,无排卵患者在电针后其血中的fsh均值增加,滤泡平均直经增加;针刺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可使其e2水平显著升高。另有实验证实,针刺和艾灸“关元”穴均能使雄性小鼠血浆睾酮含量升高,使提肛肌、储精囊及睾丸的重量明显增加。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石门、三阴交等穴有避孕的效果;针刺关元、三阴交、肾俞等穴可以治疗不孕症;针灸气海、关元、三阴交、脾俞、肾俞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针灸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遗精;针刺关元、三阴交、肾俞、上髎、命门等穴治疗阳萎;针刺还可以治疗男性不育症、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性腺功能的调整作用有如下几方面:①对性腺分泌激素本身的调整作用;②促进垂体、性腺等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修复的作用;③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四)针灸对肾上腺机能的调节1.对肾上腺皮质机能的作用针灸对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影响主要是观察血中激素浓度、尿中激素代谢产物的含量以及血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这是一个间接反映肾上腺机能状态的指标,糖皮质激素可破坏嗜酸性白细胞)。用实验动物则可直接观察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学变化,抗坏血酸和糖原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与皮质激素合成有关的物质。针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是随着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唾液皮质醇(scs)和血浆皮质醇(17-ohcs,17-ks等)含量的变化而实现的,同时与机体的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及针刺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针刺正常人合谷、足三里,可使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和17-酮类固醇(17-ks)排出量增加,并有较长的后效应。针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鱼际、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可使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提高。在以不同穴组电针治疗非内分泌性、非感染性普通慢性疾病的患者时,治疗后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肥胖症患者的肾上腺素、皮质醇、脂质代谢(甘油三酯、胆固醇)、激素的含量促使脂肪分解,获得减肥效应。针刺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内关穴,可使降低的血浆皮质醇含量高,亦可使升高的血浆皮质醇含量降低,说明针刺对血浆皮质醇的含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不同的肿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施以针麻诱导后,进行血浆皮质醇的测定,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大多较针前降低,乳腺肿瘤,以及其它肿瘤患者大多较针前升高,而非肿瘤患者无明显变化,故认为针刺对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且还与针时机体状态有关。以尿17-ohcs和17-ks的排出量和血中嗜酸性白细胞数为指标,针刺不同患者的足三里、合谷、少海等穴,可以观察到原皮质功能低下者针刺后可以增加,原皮质功能偏高者针刺后可以降低。电针家兔“足三里”可抑制捆绑、冷或热刺激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过量分泌。而对连续注射可的松造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迟的大鼠,弱电针双“肾俞”可使其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血浆皮质醇激素含量明显增加。说明在肾上腺皮质分泌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