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2019年5月3THE2019OPENINNOVATIONINLARGEENTERPRISESREPORT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2019OPENINNOVATION2019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2019年5月01CONTENTS目录1.大企业创新前沿综述P0201 从创新1.0到创新3.002 为什么大企业更需要开放创新03 为什么大企业开放创新在中国更受瞩目P545.大企业赛事活动01 大企业创新赛事活动概述02 大企业如何通过赛事活动实现创新03 大企业赛事活动案例分析04 大企业赛事活动机遇与战略布局6.P62大企业战略并购01 大企业战略并购概述02 大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并购实现创新03 大企业战略并购案例分析04 大企业战略并购机遇与战略布局7.P73大企业孵化器01 大企业孵化器概述02 大企业如何通过孵化器实现创新03 大企业孵化器案例分析04 大企业孵化器机遇与战略布局2.P11大企业风险投资01 大企业风险投资发展概述02 大企业如何通过风险投资实现创新03 大企业风险投资案例分析04 大企业风险投资机遇与战略布局3.P30大企业加速器01 大企业加速器概述02 大企业如何通过加速器实现创新03 大企业加速器案例分析04 大企业加速器机遇与战略布局4.P44大企业合作研发01 大企业合作研发概述02 大企业如何通过合作研发实现创新03 大企业合作研发案例分析04 大企业合作研发机遇与战略布局第一部分大企业创新前沿综述022019年5月大企业创新前沿综述CHAPTER11. 从创新1.0到创新3.02. 为什么大企业更需要开放创新3. 为什么大企业开放创新在中国更受瞩目2019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2019年5月031从创新1.0到创新3.0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更新、创造、改变。简而言之,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能力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手段。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发展与竞争的主旋律,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格局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创新本身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并不断进化迭代。资料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基础研究从创新1.0到创新3.0创新1.0创新2.0创新3.0线性的封闭创新先研发而后逐步线性扩散到应用工业社会1912-1999创新扩散理论互动的半开放创新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无边界的开放创新分布式协同的创新网络和生态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000-2006新经济社会2007-今创新双螺旋理论开放创新、创新生态等核心观点时代背景代表理论第一部分大企业创新前沿综述042019年5月●创新1.0—线性的封闭创新工业时代,人们对创新的理解主要是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上对创新理论的阐述,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书中将创新定义为把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变成“全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这一概念后来又被归纳为五类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将“技术创新”置于创新的主导位置。创新由易变难,逐渐成为高知识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也无形中造成了创新与应用间的壁垒。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创新领域的主流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在研究领域产生,随后在应用领域逐渐得到接受和采纳。上述清晰连贯的线性创新,可视为创新1.0模式。总体而言,创新1.0模式强调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体,主要特征是先研发而后逐步线性扩散到应用。以工业社会发展为背景,这一模型奠定了创新理论大厦的根基,是探寻创新意义的起点。创新扩散理论渗透率引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饱和点起飞点下降点创新者(2.5%)早期采用者(13.5%)早期追随者(34%)晚期追随者(34%)局外者(16%)资料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基础研究●创新2.0—互动的半开放创新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浮现。科技创新体系的局限性被进一步关注,过度看重技术进步而缺少对用户体验的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诸多弊病被认真审视,人们发现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正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创新1.0模式因此遭遇挑战。学术界进一步提出,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创新的路径应该是双向的,不只是从技术指向商业,应该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麻省理工大学埃里克·冯·希普尔(EricvonHippel)教授探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解释了用户为什么需要为自己开发产品和服务,如何创造价值,为什么要将创新过程开放并与他人共享。2019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2019年5月05创新双螺旋理论技术研发突破应用创新突破应用创新共同演进技术进步交叉推动 循环往复突破瓶颈扩展丰富触达极限鞭策迭代资料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基础研究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应运而生。技术进步为应用创造了新的承载方式,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会触达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都是主导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市场需求拉动的作用更大。在这一时期,应用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的力量被深入挖掘出来。正是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典型实践之一是欧盟2006年发起的LivingLab网络,立足于本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建立以政府、企业及各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创新社会。典型实践之二是FabLab,即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Laboratory)。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建立的一个小型工厂,可提供硬件设施、材料、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MIT开发的程序套件,为用户搭建了可以快速实现原型设计和产品制造的场地和设备器材。创新2.0的提出背景是后工业社会,新兴产业开始崛起,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用户需求和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一时期的创新特点仍然以企业内部创新为主,但用户开始被纳入到创新互动中,使创新不再只是单向线性的从研发向市场扩散,更多需求侧的因素被考虑进来,消费者开始占据创新的中心位置。以LivingLab和FabLab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通过搭建共用的应用创新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各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有利于高效推动创新进程,提升创新价值。●创新3.0—无边界的开放创新创新3.0的概念,可以从PARC(PaloAltoResearchCenter)的案例讲起。这一施乐公司于1970年在PaloAlto设立的全新实验室,引入了全球当时在信息技术和物理科学领域最顶尖的几十位科学家,使命是“创造未来的办公室”。个人电脑、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激光打印机等跨时代的多项重要技术都诞生于此。遗憾的是,在拥有了这些改变世界的伟大技术发明后,施乐公司只选择了“激光打印机技术”进行商业化,而其他从现在来看更有商业前景的技术,例如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等,在PARC却没有用武之地。美国加州PARC实验室第一部分大企业创新前沿综述062019年5月很多研发人员后来自己创立公司来实现相关创新成果的落地,比如Adobe和3Com。此外,乔布斯在参观PARC后受图形用户交互界面的启发做出了Macintosh,比尔盖茨受文字处理系统启发造就了Word。为什么这些颠覆型创新没有在施乐公司内得到发展,而在施乐之外开花结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Chesbrough)做了深入研究,并于2003年出版了《开放创新:从技术中获利的新策略》,提出“开放创新”的概念。相对于局限在企业内部、自力更生为主的“封闭创新”,“开放创新”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以及外部知识资源的重要性,企业从内外两个渠道实现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能够极大提升效能,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在“封闭创新”体系下,企业首先要找到优秀的技术研发和商业运营人才,包揽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整个流程;创新成果如果不能直接推向市场,就只能束之高阁成为技术储备。在“开放创新”体系下,公司可以和外部的企业、研发机构以及其他主体充分合作,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整合资源,从而实现共同的既定目标和商业利益。企业可以发掘专业领域内外部最优秀的技术研发或商业运营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其补齐短板;暂时无法在企业内部落地生根的创新成果,也可以借助创业团队和公司实现外部商业化或市场变现,或通过专利等方式授权给第三方;鼓励支持员工成立创业公司推广相关成果,企业对其进行授权或投资;或者通过战略投资、孵化加速等方式实现创新在外部市场的成果转化。“开放创新”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是一种依托于开放创新平台的无边界创新活动,平台上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要素能够跨越企业、部门、赛道等边界自由流动,形成分布式协同的创新网络和生态,从而使创新的各个环节更高效,在痛点把握、创意萌生、原型设计、项目实施、商业化实现等环节都能更加灵活快速地突破壁垒和瓶颈。因此,创新3.0的本质是从封闭的线性系统扩展为开放、复杂、融合的生态系统。分布式协同的开放创新网络和生态外部网络企业内部外部技术外部模式外部人才创业团队科研院所专业企业创业公司极客资本创新战略产业链就绪 多赛道布局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孵化加速合作与选拔战略并购加速器孵化器合作研发创业赛事场地、技术、专家指导与咨询、实验验证、产业链对接研发套件、开放技术平台、主体活动、培训技术准备就绪市场准备就绪业务准备就绪资料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基础研究2为什么大企业更需要开放创新从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看,可以将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颠覆型创新,一类是改进型创新(或称微创新)。2019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2019年5月07大企业开放创新矩阵图高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大企业资料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基础研究创新颠覆性颠覆型创新改进型创新(微创新)●以中小初创企业为主,挑战现有技术和模式●组织扁平,快速决策●文化上对失败有充分包容●不定向选择,快速迭代精益创新●以大企业为主,追求平稳发展持续优化改良●组织层级化,体系庞大,决策流程长●文化上对失败包容性低,考核压力大●定向选择,对创新有甄别开放式创新合作共赢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改进型创新主要来自大企业大企业创新,主要依托完整的研发体系和持续的研发投入,遵循既定发展战略,有计划的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走向市场,通过创造明星产品平稳替代现金牛产品,从而始终在市场规模、生产能力、盈利水平上保持现有优势和竞争地位。正如上文施乐PARC案例所提到的,大企业内生创新一定是经过选择的改进型创新,很难孕育孵化出自我革命的颠覆型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也指出,颠覆式创新很难在大企业中诞生和成长。妨碍创业和创新的因素是“既有业务”本身,特别是“成功的既有业务”。任何经营活动都需要不间断地倾注精力和注意力,随时应对日常危机。为保证大企业的平稳有序经营,既有业务必须而且应该拥有最高优先级。相比之下,新业务常常微不足道、前途渺茫,在权衡之下极易被牺牲,失去发展的空间和资源。过去三四十年的创新实践都告诉我们,大企业主要适合于拓展、修正、调整式的改进型创新。伴随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更迭周期越来越短。过去十年,市场环境、竞争者和消费者群体都发生了巨变。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融合和跨界竞争。新竞争者不断涌现,通过快速迭代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和服务。新的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也迅速浮现,深刻影响着各个垂直行业赛道的商业格局。与外部快节奏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企业内部迟缓、僵化的创新方式。大企业难以快速识别并实践创新机会,主要原因有组织架构复杂、决策周期长、试错成本高,其症结核心是过于依赖内部资源能力的封闭创新模式。●颠覆型创新主要来自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的创新,则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