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20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第三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古典政治学时期(希腊罗马时期)一、西方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古希腊时期(前500——前200)古罗马时期(前200——476)古典政治学研究以国家为核心。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问题•1、国家问题•2、关于政体问题•3、关于法律制度问题•有关政治法律理论的著作主要有三部:•《理想国》(成于壮年)•《政治家篇》(成于中晚年)•《法律篇》(绝笔)•《理想国》代表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主要理想,而《法律篇》则是面对现实所写成的有关法治的著作•采用政治哲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着力于探讨政治应当是什么。柏拉图•阐述了社会各等级各安其位、各守其序、各司其职的“理想国”和实现智慧、理性与权威相统一的“哲学王”统治理论。最好的政治是难以实现的,而防止最坏的政治是可能的,这就是,必须运用至高无上的法律进行统治。亚里士多德•经典著作《政治学》《雅典政制》,被看成是古希腊城邦政治学的理论大全,被看成是西方政治学的开端。•《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研究城邦制度的重要成果,他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城邦(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政体等问题,提出了很多重要概念和政治学基本理论。城邦的定义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国家为本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古代希腊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城邦的历史城邦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前8~前6世纪达到数百个之多;前5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前4世纪开始其衰亡之旅;前2世纪被罗马所灭。城邦的性质公民(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自治的团体城邦的社会结构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贵族、军人、富商)不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工匠、农民、妇女、外邦人)奴隶(隶属于主人,没有任何财产和人身自由)城邦的政体类型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说,所谓法治,即良法与守法的结合。••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而人治难免使政治混入兽性的因素,即使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欲和私人情感,这就往往在执政时引起偏见和腐败,而法律的统治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性的体现;法治与民主共和政制的结合,可以有效防治腐败;法治可以促进自由等善的品德。古罗马时期(前200——476)•古罗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和法律的研究当中。•古罗马对西方政治传统最大的贡献是它构建的法律制度和自然法思想: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对公私界限的初步划分,以及它所体现的平等思想,成为近代政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开始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主要著作有:•《论共和国》、《论官吏》、《论法律》•在实在法,也就是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效力高于实在法。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西塞罗(二)中世纪神学政治学神学政治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圣·奥古斯丁托·阿奎那《上帝之国》《神学大全》(二)神学政治学研究特点•●神学文化是中世纪西欧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各门学科成为神学的奴婢。政治学与其他科学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被用来说明上帝是存在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将基督教教义作为其全部学说的唯一理论基础,把《圣经》作为观察政治问题的出发点和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对政治世界进行神学性解释•●基本内容:人与上帝、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⒈论证了基督教神权统治的合理性。上帝创造一切,因而上帝高于一切。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教会。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⒉鼓吹君主政体。在上帝的名义之下,世俗国家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德行的生活。上帝创造了人类。应由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教会和它的最高领袖统治国家。•⒊关于法的理论。永恒法、神法、自然性和人法。人法的作用在于规定社会生活的秩序,而神法旨在指示达到天堂的途径。法的本质是人类的理性,人是上帝创造的,但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意志,因此,人法要服从神法。研究的主题崇奉法律,认为法律并不来源于人为的因素,而是出自上帝的理性。把法律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这种对存在于神和自然正义之中的先验的法律价值的敬畏与信仰,后来则转化为西方思想家们对人权、正义、自由、尊严等普世性价值的坚定信念,反过来又成为摧毁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的思想根源。阿奎那了解教会-----一个独特的存在•1、欧洲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动乱无政府和封建割据的状态,而教会则是从教皇到教徒的井然有序,而且没有国界的组织。•2、各国家的统治阶级因政权的频繁更迭,发展经济的力量十分微弱,而教会的财产相对稳定,所以有可能从长计议,安排生产。•3、只有教会才能填补动乱和愚昧的中世纪社会的真空,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其统一。•4、再从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上看,各国的统治者和大领主迫切需要教会力量的支持。(三)近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间:16世纪—19世纪末)形成时期(14—16世纪)繁荣时期(17——18世纪)转变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形成时期(14—16世纪)•主题:批判神权、主权理论•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博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否定了政治关系是上帝的意志这一神权政治学观点•以研究现实政治为核心,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并不构成政治的基础,权力以及为维护权力而运用权术才是政治成败(就个人而言)与政治变迁(就国家而言)的根本。把政治和伦理问题分开,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最大贡献:第一次确立国家与主权之间的联系•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张国家与教会脱离,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君主政权和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主权者对上帝负责受制于自然法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主权学说的思想家,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舆论宣传。第一,它是绝对的,即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主权高于任何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因为主权者就是法律的来源;第二,它是永恒的,即它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主权者生命有限,主权却是永久的;第三,它是不可转让的,即它是非授予的权力。最高权力的含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繁荣时期(17—18世纪)主要关注点•强烈全面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从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立了自然法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对权力的类别、特征、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自由平等代议民主博爱主权在民民主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有限政府分权制衡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体系•斯宾诺荷的社会契约是国家基础的观点•英国的霍布斯的集权主张•洛克的以天赋人权为基础的分权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主张•法国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思想和系统化了的三权分立学说•美国的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论与实践•汉密尔顿执笔起草的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领导建立美国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实践等等代表性观点霍布斯君主主权社会通过契约产生国家国家获得了公共权力——主权,主权者不受契约约束国家主权就是君主主权国家属于君主利维坦(leviathan)巨兽吞噬的仅是政治,还不是经济洛克议会主权国家从契约中产生后,契约的订立者构成社会并仍然拥有对国家主权的最后决定权。区别契约订立者交出去的权利并不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这三种权利被认为是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与者,也受契约内容的限制。because当政府违背人民建立它的目的时,人民有权用革命的手段,终止委托,收回权力,并把它重新授予被认为最能够保障他们安全和财产的人。政府解体和“革命”的思想But人民主权?议会主权立法机关是给予国家以形态、生命和统一的灵魂。人民的确拥有最后的决定权,但人民无法也不应自己行使这种权力。P84P84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悖“主权在民”的理念否定霍布斯把君主主权视为社会契约之产物的看法;反对洛克认为只要政府忠于职责,社会的授权就使人民丧失权力的观点。人民主权论P84●转变时期(18—19世纪)主要特点:1.强调安全与秩序2.主张妥协和改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主要特点:1.抨击资本主义制度2.描述理想社会制度3.设计具体改革方案(四)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政治学(20世纪以后)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传统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和具体的政治制度●研究方法主要是制度研究法或法律研究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政治行为●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式●研究者应采取价值中立态度●主张研究当前现实的政治问题●政治学研究应有一定价值标准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开始向政治科学研究转变政治哲学方向•1,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复杂•2,方法多样•3,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政治哲学著作问世后,出现转机,但总体上,其地位和作用已经大不如17-19世纪政治科学方向•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它要求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1,研究人的实际的政治行为,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此取代以国家和政治制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政治学。•2,定量分析。强调政治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强调科学的定量分析,•3,价值中立,坚持以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原则,主张对政治生活进行价值中立的客观描述和经验研究。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70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出现了与政治理论研究汇合的趋向,并主张放弃价值中立,回归现实政治,进行政策分析等。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总体特点•1、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2、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3、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1、萌芽时期(周以前)“天惟时求民主”、“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尊天命,顺民意”、“明德慎罚”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用“神意”和“巫术”论证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问题,政治学研究不系统。2、古代政治理论的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内容政治哲学(仁、礼与法、势、术、天与人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治国方略(治国安邦的策略、办法、经验的总和)理想社会(有道社会、王道社会、法治社会、兼爱社会、小国寡民社会…)三大流派儒家思想主张“为国以礼”的政治立场(礼治)和“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德治),儒家思想汉代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主张“霸道”、施展“权术”,实行“严刑峻法”,法家思想具有可操作性和立竿见影的特点而被统治阶级所青睐。道家思想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2、古代政治理论的完善时期(秦汉到晚清)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缓慢发展的时期。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学说逐渐形成了“定儒家为一尊(唯一的、至高无尚的学说)”的局面。儒学由一家之言变为一国之言。宋明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新气象!•明中叶到清末(质疑专制,民为邦本)•中国政治研究出现一种新气象,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质疑专制制度,主张民为邦本,但未能在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垄断地位。“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黄宗羲)中国传统政治研究主要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尊卑观念、德刑兼重、法、术、势的结合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特点•1,在维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研究具体的“治国之道”,在统治的策略和方法上比西方更为突出。•2,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融为一体,并渗透了强烈的宗法观念。•3,由于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和高度集权等原因,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未能演化出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二)近代中国的政治研究•中国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近代中国政治学(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学)。•近代外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